[崔连仲、刘明翰、刘祚昌、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1-6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2000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定价:420.00元。]
1. 中世纪卷第303页第13行:“双方战[与]非脑城下,”——句中连接词“与”字应为介词“于”。
2. 中世纪卷第485页第13行:“路德先后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三本小册子,”——句中第一组书名号之后应插入顿号“、”。
3. 中世纪卷第563页倒数第5行:“沙俄对外侵略的主要矛[盾]头指向西伯利亚。”——句中“盾”字多余,应删除。
4. 近代卷上第103页第12行:“自幼即以才华出众而崭[然]露头角。”——句中“然” 字多余,应删除。
5. 近代卷上第109页倒数第12行:“这样人们岂不要回到森林中去与熊罴共处吗?[]——句末应插入后双引号。
6. 近代卷上第143页第1行:“18世纪[16年代],”——句中“16年代”有误,但根据前后文义无法判断其正确年代。
7. 近代卷上第245页倒数第12行:“雅各宾政府也对[于]法国军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句中“于” 字多余,应删除。
8. 近代卷上第271页倒数第8行:“……行礼等繁文缛节[的],”——句末“的” 字多余,应删除。
9. 近代卷上第298页倒数第12行:“分别在那里建立了[的]殖民统治。”——句中“的” 字多余,应删除。
10. 近代卷上第308页第13行:“没收已逃亡的[种植园]的土地,”——根据前后文义,句中“种植园”一词应为“种植园主”。
11. 近代卷上第423页第12行:“盐税超过盐价的十倍。”——这是什么意思啊?
12. 近代卷下第623页第7行:“英美等国在反对奴隶贸易的[旗子]下,”——句中“旗子”一词应为“旗帜”,表示有代表性、号召力的政治学说、思想等。
13. 近代卷下第890页倒数第7行:“西班牙占0.8%[]布尔人占2.4%。”——根据前文行文格式,句中“0.8%”之后应插入“逗号”。
14. 近代卷下第900页倒数第6行:“欧洲各国相继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会],”——句末“法会”二字应为“法令”一词。
15. 现代卷“目录”第1页第3行:“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新[阶级]”——句中“阶级”一词应为“阶段”。
16. 现代卷第347页第12行:“正式通过了建立穆斯林单独国家的[的]建议。”——句中“的”字重复,应删除其一。
17. 现代卷第426页倒数第6行:“土地集中[程度]达到惊人的程度,”——句中第一个“程度”一词应删除,因与其后的“程度”一词重复;后面句子有对土地集中“程度”的数据解释,因此删除不会感觉唐突。
18. 当代卷第337页倒数第8行:“该联盟于[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举行的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的泛美经济社会理事会上宣布成立,”——句中“于”、“在”两个介词含义重复,应删其一。
(陈嘉珉,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