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洲/文
所有那些可以“文化”定义的东西,都应该是促进社会理性发展的事物和观念。当前,所有抄袭、模仿权威文化产品形式或内容的“山寨产品”都是在助长社会的非理性,都是用“草根文化”作伪装的强盗行为,都在利用社会大众作为“乌合之众”的弱点而谋取个人利益,他们对“草根阶层”的荼毒比起权威的“精英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形似反抗权威,实则利用大众对权威的膜拜而将自己设计成权威的镜像,成为膜拜的虚假替代品。如果说权威文化被过度神化,“山寨”则是借此谋利的神婆和算命先生。他们是典型的商业社会强盗,他们盗取他人的武器,进一步对社会大众实施打劫。
“山寨”不是发展的良药,而是社会的毒药
“山寨”产品带来的不是企业技术的进步,而是彻底的创造性阳痿。因为模仿是“山寨”存在的核心,而模仿却是品牌建设的大忌,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恰恰背道而驰。所谓的“在学习中成长”是他们获得更多非法谋利时间和空间的托词。他们以“造福于消费者”的谎言使中国这个制造大国背上可耻的“剽窃大国”的恶名。他们不仅盗取了著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更严重的问题是——将断送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之路。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大批制造企业选择自创品牌自主营销,面对成熟的市场先行者,面对著名品牌,相对低价是他们自创品牌开创市场的重要途径,如果低端市场也被“山寨”产品抢占,他们将失去最后的生存希望。政府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呼吁企业自创品牌,除了给贷款,更重要的是清除“山寨”。
“山寨”不是大众意识的觉醒,而是对法制的危害
日益壮大的“山寨”消费大军,与民众对法制社会的呼唤构成了两歧的矛盾图景。“山寨”产品的侵权行为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没人管?不是管不了,而是知识产权对权力机构不构成威胁。不但不构成威胁,更是对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控制手段。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山寨”消费大军中,“参与”侵权行为,尽管在法律现实中无足轻重,但在自我潜意识中,他们也成了“违法者的帮凶”,呼唤法制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对那些不合理不合法的社会行为也会变得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