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保险业而言,08年是不一般的一年。这一年里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本应该承担风险发挥经济补偿功能的保险公司却在这个时刻体会了尴尬,赔偿额度低,覆盖面不够,甚至地震发生后保险公司的捐款金额超过了赔付金额,由此引发了对于设立重大自然灾害保险的热议。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作为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保险公司又严重郁闷了一次,一些公司因为投资失误形成大额亏损,并影响到了其偿付能力。当然,08年也是带给保险业机会的一年,资本市场冷清,人们分出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保险;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国家也更加看重并鼓励发挥保险资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08年让人印象深刻。
0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导、鼓励、规范保险行业。在经历了年初的雪灾和5.12特大地震灾害之后,保险业发展的滞后愈发凸现,覆盖水平低,保障额度低,直接导致灾害发生后,保险资金补偿额度低,没能很好的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生活,国家财政担负了很大的压力。意识到保险公司在风险转移中集合风险以及分散风险的专业性,国家进一步鼓励并推动这种科学机制的发展。年底的“国三十条”专门提到“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并进一步明确了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和保险资金投融资功能,鼓励保险公司购买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公司债,引导保险公司以债权等方式投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稳妥推进保险公司投资国有大型龙头企业股权,特别是关系国家战略的能源、资源等产业的龙头企业股权。”——鼓励保险资金注入国家重点项目和重要企业,并对于“三农”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提出了相应指导意见。也在年底,保监会出台了“限薪令”,规范保险公司的薪酬发放制度。这一切都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保险行业,相应的给予政策指导和规范,这样被重视的感觉无疑是好的。
08年,保险公司重归传统。今年7月29日,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就已经表示“在投资型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结构性的矛盾和风险。我们要求保险公司要更加注重发展保险的保障型产品,这是保险的主业。”07年资本市场的火爆,激发了所有人的热情,保险公司在追逐保费规模的竞争中,投资产品的销售也异常火爆,在07年的保费收入中,投资型保险的保费收入占比激增,甚至有的公司超过50%。然而08年资本市场的一路下跌,并且伴随着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引起了退保风波,保险公司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传统的保障型产品上来。保险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在其保障功能之上,其他功能只能算是其衍生功能。舍本逐末的追求账面保费规模而忽略了本质的部分,有时候会得不偿失。重归传统,保障型保险更体现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互助内涵。能够让家庭在风险来临之际,有充足的准备应对,是保险从业人员的一份责任感,更具意义。
08年,人们开始从更高的角度,更理性的角度看待保险。以往的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推销的方式往往被人们拒之门外,并且人们形成了对保险的一些误解和偏见。07年到08年,人们的投资可以说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对于各类理财工具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当发现一直觉得很好的某些工具并不是那么值得信赖,人们开始愿意尝试了解新的不同的工具。保险重新以一种理财工具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从屡次经历中获取到的经验是宝贵的,理财规划、资产配置、“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成为新一轮的话题,而保险作为了在这新一轮的话题中扮演的是其中的一项工具,通过和别的工具的搭配规划家庭的理财结构,达成家庭的理财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保险从业人员从一个对立的推销身份变成了一个提供工具和方案的顾问身份。这是一个巨大的令人欣喜的转变,尽管目前来看还不完全。
08年,是国家、保险公司和人们都趋于更成熟的一年,对于保险从业人员来讲是幸福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