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东不甘心只做大民生“蛋糕”,还希望能“切好蛋糕”,让9300多万广东人发展机遇共赢、发展成果共享。从2001年开始,一向以速度和效益优先的广东,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免收全省农村苦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为突破点,开始以空前的力度关注“和谐”,“民生”两字的分量不断增重。(2008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南方日报》)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步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促发展、重民生、抓稳定、促和谐的政策措施,“民生”两字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成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共识共为。
但是,不可否认,在抓民生工程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党员干部,往往分不清主次、搞不准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什么都上,什么都上不去。甚至还有的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将不是民生工程的事情、工程、项目,也硬套上“民生工程”的帽子,大搞城市拆建、大修楼堂馆所,光了领导的“面子”,而荒了民生的里子。或者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抓招商引资,以损害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抓工业经济,出现富了财政、穷了百姓的尴尬局面。凡此等等,都是对“民生”的误读、误解、误行。
也许有人会说,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因此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本身就是大民生工程。这话固然没错。但是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不代表就没有贫困,不代表就没有矛盾,不代表就没有困难。相反,在社会分配不均、贫富悬殊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等情况还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更会使问题更严重、矛盾更突出。因此,一定要找准切入点,使财政、财力多向民生倾斜,多向困难群众倾斜,真正将“民生工程”落实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和差异,因此,搞经济促发展,绝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紧密结合群众实际,强化特色发展。当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我党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人类的共同期盼和需求。因此,如何创造公平机遇、破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把民生“蛋糕”分配得更好这些难题便理所当然地提上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93年9月16日的一次谈话内容。先发展起来的广东也遇到了发展中的“烦恼”。在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广东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显现出滞后,突出表现在“医疗难、子女就学难、住房难和打官司难”的“四难”问题上。其他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难点和问题,于是,广东或其他一些地区普遍实施了“十项民心工程”、“十大民生实事”等民生工程,一一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使党的阳光和温暖普照到了每一位普通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
11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把发展成果体现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科学发展才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08年11月30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总书记的话,为我们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那就是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必须是充分依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来大力推动的,而这个发展又只有其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这个科学发展才能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诚然,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是正常的,但是存在不公平却是绝不允许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直接体现。而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民生”二字,在做好大民生工程的基础上,使民生分量更重,并把民生“蛋糕”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相关新闻:
切好“蛋糕”,民生分量更重
官员要尽力把民生“蛋糕”做好做大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