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服务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创新金融服务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价值中国专访浙商银行贷款管理中心副主管经理 邓林俊昌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比以往更加突出。浙商银行作为一家以服务优质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的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日,价值中国专访了浙商银行贷款管理中心副主管经理邓林俊昌先生。

  价值中国: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的发展,那您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在哪里?

  邓林俊昌: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很多。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是比较欠缺的,尤其是在贷款调查、客户资质判断和贷款后续跟踪监控方面,还没有找到一个十分有效且成本可控的方式方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大中企业而言,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相对更弱,经营稳定性相对较差,信息披露相对不完全,这些因素加剧了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风险识别、计量和防范的难度。当商业银行对小企业客户的现状无法进行客观全面的了解,对小企业客户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预判依据时,就对小企业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失去了预期,也就必然地使得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上依重于抵押品。于是,就形成了小企业因资产积累少而抵押难,因抵押难进而融资难的客观现状。

  价值中国:您们在服务中小企业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邓林俊昌:既然小企业贷款风险相对更高,那么客观上就需要由更专业的人提供更到位的风险管理。这也就是浙商银行在小企业银行业务领域力推专业化经营模式的原因之一。然而现在银行业内专门从事小企业银行业务的优秀人才还是非常短缺的。如何锻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小企业银行业务专业化经营的需要,是我行在探索专业化经营模式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

  为解决人才的有效供给问题,我行在人才的引进渠道建设、培训提升、考核激励和分类使用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和努力。目前来看,效果尚佳,基本上为我行小企业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经营提供了较理想的智力保障。

  价值中国:浙商银行推出了“老乡保”等业务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向银行申请贷款所面临的难题。请您简单介绍下贵行的“老乡保”业务?

  邓林俊昌:一般来说,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下,那些没有抵押品的微小企业要想单独申请贷款,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而通过将几家小企业联合起来互相担保、共同融资,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为了避免被“拖下水”,联保成员之间自然会相互摸底,避免一损俱损。而联保成员之间,不论是老乡、同行还是生意圈伙伴,相互都十分熟悉,有很好的信息基础,这就解决了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上最头疼的“信息不对称”的难题。此项业务开展以来,我行还没有出现过因一两家企业无法还贷而影响到整个联保体的事例。

  价值中国: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时候,既要满足中小企业的有效需求,又要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贵行是如何防范这些风险的?

  邓林俊昌:第一,小企业客户群很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在庞大的客户群中筛选出真正符合我行要求且具有长期合作价值的优质客户。为这样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对银行而言,风险相对可控;对社会而言更具积极意义。所以,在小企业贷款方面,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建立一套科学且可操作的小企业客户选择标准。第二,小企业融资对时效要求极高,因此我行着力研究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审批流程,建立一个风险可控、成本可控的高效的调查、审查和审批体系。第三,小企业经营状况不稳定,变化快。实践证明,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诱因主要产生在贷款发放之后。因此,如何有效、及时地发现小企业贷款客户的风险变化,这就成了我行在小企业贷款管理上要研究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创新性地建立对小企业贷款风险的动态监控、灵敏预警和及时化解的管理机制。

  价值中国:在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这之后各地的小额贷款公司先后开业,您是如何看待小额贷款公司的?

  邓林俊昌: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民间资金十分丰富,他们一直在寻找“金融渠道”,其中很大一部分借道“典当行”、“担保公司”等进行运作,有些干脆直接以个人名义进行“借贷”,这在形式下,大多不甚规范,有些甚至是走在法律的边缘。这对参与其中的各方主体而言,都是相当不安全的“危险游戏”。贷款公司的出现使民间融资有了一个合法的渠道和平台,有助于引导民间融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规范走向规范,这肯定是件好事。但是贷款公司相对商业银行而言,有它的局限性。无法提供更为复杂的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毕竟资金实力还相当有限,要想依靠它而根本上改变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还有待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