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
《易》经,是中国一部古老、奇特、充满“神秘”的文化典籍。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上,对於《易》经的研究,无论是研究历史之长,参与研究的学者之多,还是研究著作之丰,都开创了世界之最:首先,对《易》经研究的历史,是世界上古典研究中最长的,至少三千年来从未中断。不仅如此,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不但丝毫不减,反而越来越浓厚。至近代,竟一次次地出现《易》经研究热,世界各地相继成立了“《易》学研究会”之类的学术团体,有关《易》经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不断地召开;其次,古往今来,研究《易》经的学者也是最多的,且分布面越来越广,对於《易》经的研究角度、方法,也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美国《易》经学会会长钟启禄先生,就是将黑格尔、休谟等哲学家的学术观点,同《易》经做比较,进行对照性的研究。因此,钟先生的研究,就获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有其独到的见解;至於研究《易》经的学术著作,恐怕在单项学术研究上,也是最多的。仅在中国古代,各种各样的研究著作,就可谓汗牛充栋。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易》类一百五十八部,一千七百五十七卷,附录八部,十二卷。《易》类存目三百十七部,二千三百七十一卷。”现在,据有人进行的统计数字,古今中外研究《易》经的学术著作达到了两千余种!
对於《易》经这样一部中国的古籍,为什么人们的研究兴趣会有这么大?研究的历史会持续这么久?研究者竟会这么多?其原因就在於,《易》经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而且它又象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充满了一种历史的神秘性,充满了千百年来人们总想搞清楚、然而却总也难以搞清楚的各种谜团。例如:伏牺为什么要创立八卦?它的具体历史原因是什么?这种八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阴阳符号又是依据什么画出来的?伏牺所创的八卦,到底是只有八经卦呢?还是当时就已相重为六十四卦了?若是已经有了完整的八经卦和六十四重卦,为什么又只说“伏牺创八卦”,而不言伏牺“作《易》”呢?历史上有没有过史籍记载的《连山》?传世的《归藏》究竟是真正的古书还是伪书?“太极图”和八卦图是什么关係?“太极”或“太一”到底指的是什么?《连山》、《归藏》、《周易》的书名是根据什么命名的?它们各自产生於什么时代?再如,所谓“文王演《易》”是怎么回事?“《易》更三圣”的说法对不对?“河图”、“洛书”又是怎能么回事?如此等等,人们都很难说清楚。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对於越是难搞清楚的事,就越想搞清楚,要有上一个说法。於是,就纷纷然进行研究,就著书立说,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崇神者又极言其神,各行其道,各言其理,各找各的证据,各说各的理由,且又各有源流。如此者,各家之说间,不免又互有抵牾,互相辩难,新的问题、新的疑问就又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到如今,就连《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易》经产生於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它的作者是谁?学术界的认识也都是很不一致的:
对於《易》经的性质,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认为《易》经“是古代卜筮书”,持与郭先生相同观点的人是很多的。因为,《周礼》明确地规定了太卜掌《连山》、《归藏》、《周易》,以作占卜用书;章太炎、胡朴安等先生认为,《易》经属於古代的史书。因为,在现存的《周易》中,就有很多古史事的记载。何况,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周易》所记载的伏牺、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等史事,都是可信的。於是乎,就又有人给《周易》作了历史分期,说“上经”是原始蒙昧时代至殷末之史,“下经”是周初文、武、成王时期之史;也有的学者是从哲学的观点进行研究,如任继愈、高亨、李学勤、金景芳、李景春、李镜池先生等,都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不过,又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周易》中,《经》的部分是卜筮书,《传》的部分为哲学书。事实上,这种意见的本身,就又搞出了一个怪论:《易》经一书,《经》是根本,《传》是对《经》的集中性义理阐释和相关问题的说明性文字,如此,岂有迷信之树反结科学之果的道理?搞卜筮倒搞出唯物辨证哲学?
对於《易》经的成书时间,则更是与《易》经的产生时代相去甚远了!因为,研究者很少有人谈到《周易》以前的伏牺“八卦”,也不言《连山》,《归藏》,而是只谈《周易》。就是对《周易》,认识也是不同的:有说成书於周初的,有说是战国初期的,也有认为是战国末期的,还有的说是战国末期至汉朝初年才成书的……由此,连孔子研究《易》经的历史记载,也成了一种历史问题!
对於《易》经的作者,当然也是依《周易》而言,有说作者是周文王的,有认为是殷亡之后殷之遗民所作的,更有指为楚国某人的作品的,自然,也有说作者“姓名不可考”的……
《易》经果真就是很难研究、其各种各样的历史谜题就不能够解开么?恐也未必。我以为,研究者搞不清楚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是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问题:当今,在思想上,大家不论承认与否,都客观上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影响,对於周代以前的问题不敢言,因之难有重大的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则又是普遍地存在着方法简单、论据单一的重大缺陷。这不仅在研究《易》经上存在,而且,在一些历史研究、文化研究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普遍存在。换言之,在我们的学术研究领域内,同样地亦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革新,实行多学科科学知识相结合,走综合性科学研究的路子。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地提高我们的学术研究水平。这个问题不解决,而是靠简单的思路、单一的研究方法,乃至流於猜谜式的解释,那就很难解决问题。例如:
《周易·系辞》明确地说:包(伏)牺氏始作八卦,神农、黄帝之际相继而述,进行变通;《周礼》等史籍也都明确地记载,《周易》之前有《连山》、《归藏》两种《易》经的不同版本。而我们的研究者则只研究《周易》,只观其流而不溯其源,这又如何能够说清楚《易》经产生的时间呢?
《易》经,是有图有文、图文相配、以图为主、以文注释的独特古典,不研究其图,只研究其文,不研究此种图文相配之书产生的特殊历史原因,是根本搞不清《易》经产生的历史时代的。事实上,《易》经产生之早,早已超出了中国文字产生的实际历史。因而,它的阴阳符号,以及用此种独特符号所组成的“天道”、“地道”、“人道”有机结合的图案性卦画,并以重卦中的内卦为内因,以外卦象徵外因,按最下爻向最上爻发展作为时间过程,而讲述事物发展变化道理的整个卦画系统,就是一个独立於后世文字的特殊哲学理论传承体系,是中国古典哲学产生之后作为历史传承的特殊载体。同时,我们从现存的《归藏》卦名到《周易》之变,参考以古文字研究,证明了在它产生之后的历史传承过程中,从卦名到哲理表述,都受到了文字发展的极明显制约。所以,不运用多学科科学研究成果及基本科学理论,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就无以知八卦产生之早,就难以知其为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就不可能知道中国哲学是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就不知道《易》经中所讲的古老史事,都是作为例证,用以表达哲理而服务的。
我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是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运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民族、民俗、伦理、道德、天文、地理、气象、以及历史研究、考古研究、古文字研究成果为依据,为研究手段,对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国思想演变史、以及中华文化的发展演变源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的。这样的研究,不仅有效地排除了历史上一些穿凿附会之说的困扰,使我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知有了多方面可靠证据,同时,也改变和加深了我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总体性看法。可以说,是这种多学科的综合性历史、文化研究改变了我,使我获益非浅!
这本书,是我在著述、出版了《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与炎帝》、《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等书之后,所写的一本适合普同民众阅读的通俗性读物。目的在於破除以《周易》而行卜卦、算命的迷信,使更多的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这对於解放思想,运用天、地、人、时“四维一絷”的唯物、辨证、求实哲学思想,按着中国古典哲学究天人、本性命、论变革的精神,更好地研究解决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是有好处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在全球范围内的,以政治、经济为表现,实质是文化所包涵的各个领域都相互交流、竞争、冲激、影响、融合的大趋势之下,所遇到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这种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影响到了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事情,处理这些事情,就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乃至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为了使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增加其可读性,从而真正达到普及性,本书採取了“解谜”的形式,一个谜题一议,独立成篇。如此,也就方便广大读者可利用工作之余的有限时间,作有选择的一篇一读。等到读完全书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中国古典哲学有一个总体性的瞭解。为着通俗易懂起见,对中国古典哲学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也适当地作了一些浅显易懂的解释。
以上是在本书一开头,就需要明白地说出来的一些话。
曲辰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於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