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什么?
王匡忠
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意见最大的,一块大的心病,就是反腐倡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北京召开纪念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暨反腐倡廉建设理论研讨会上详解中国特色反腐。
贺国强同志详解中国特色反腐,是否能一下子能把老百姓最不满意的,意见最大的,反腐倡廉问题的心病解除?
贺国强同志在回顾了30年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成就之后,把话锋一转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门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并不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反腐倡廉形势仍然严峻。
贺国强同志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的,仍然是党和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一面。不愿看到非要人们看到一面,这就是反腐败现实残酷的一面。这一面往往会遮住人们看到30年来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光辉历程、历史成就这一好的一面。
我们从贺国强同志要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的,我们还应该必须清醒地、具体地看到什么?
我认为,还应该必须清醒地、具体地看到反腐倡廉的环境问题,缺乏良好的反腐倡廉环境,这是问题的总根源。
良好的反腐倡廉环境,可以影响人、制约人、陶冶人、重树人、改造人。那么,我们的反腐倡廉的环境怎么样?可以说不是相当的好!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生存的反腐倡廉环境很差,党搞再多的预防措施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都起不到一点作用。所以,反腐倡廉,重在环境。
第一,理论环境。反腐倡廉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理论环境。对改革的多格局,开放的多方位,经济的多元化,分配的多层次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以马克思主义的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很有力的说明,反腐倡廉理论显得苍白无力,也就难以以理论创新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发展。
第二,社会环境。反腐倡廉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反腐倡廉的社会环境的主流应该说是好的。但是,也有不应该说的支流。在处处要待遇,人人谈金钱,事事讲利益,干什么都先把有什么好处想在前头的用金钱驱动人的战斗力的环境,很难让一个领导干部能保持住清正廉洁。
第三,纪律环境。反腐倡廉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纪律环境。党的纪律有“十个不准”。但是,领导干部生存的环境还是“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连跑带送提拔重用。”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都是空喊。
第四,法制环境。反腐倡廉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当前,反腐倡廉的法制环境,红灯少,绿灯多。应该看到:腐败正在向反贪、公安、检察、纪检、司法蔓延滋生。我们搞的许多监督机制,不是多一道监督、就多一道防线,而是多一层监督、就多一层腐败。就连一些搞反贪、纪检、检察的人都说:向反贪、纪检、检察举报就等于给他们搞创收。
之所以,不少同志对必须清醒地看到的一面,有一种相当严重埋怨情绪,认为反腐败的力度不大,不能有效的遏制消极腐败现象,这是正因为反腐倡廉环境问题没有搞好的缘故。如果,不把反腐倡廉环境搞好,要想清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和条件,遏制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和部门呈现易发多发的态势,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