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至今,中央决策层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屡经调整,最终确立了“一保(增长)一控(通胀)”的方针。但直至中央四万亿元的新增投资计划出台、最近一次历史性的高达108个基点的降息出台之前,对于中央的“保增长”措施,各方实际存在观望情绪,这也是A股“9。18”行情暴涨暴跌、主力机构多采取利好中逢高减持策略的深层原因。
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央决策层的态度日益坚决,甚至不惜顶住国际压力采用汇率手段促出口,各方逐渐改变了看法,这也是“9。18”遇挫,A股经深幅调整之后,再次延续反弹且于上周成功站上60日均线的缘故。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讨论:造成2008年A股暴跌70%以上的宏观面消极因素是否被高估?在强力政策驱动之下,是否2009年下半年甚至一季度末,宏观经济就将触底——而股市将提前触底?
中央政府的决心,成为各项经济预测的主要风向标。与此同时,不应忽视的是:“保增长”本身,也已在某种程度上,有演化为国内政治博弈的趋势——这种博弈,既有中央、地方政府层面;甚至有中央政府内部;还有政府和企业之间。
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博弈早已是公开“秘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揭示的就是这种现实。出现这种情形,既有作为大国政治和经济系统的共性规律,在基本诉求之下,各地还有其相对特殊的需要和利益;也有一些认知观念上的差异。在中国既往30年的改革历程中,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被长期默认,以至于形成“诸侯经济”这样的存在,因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积极性、也通过以省份为单位的竞争促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这种情形的负效应日见明显,中央于是在前些年实质性启动了以“区域经济”取代“省份经济”的步骤,目标是形成真正的“全国经济”。本轮“保增长”战略,正是在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尚在构建过程中发生。于是,当我们看到中央将“保增长、保就业”置于首位的时候,有的东部省份仍坚持“自然淘汰和产业升级”为首。显然,两种诉求都没错!但在难以两全的情形下,哪一种意见真正得到落实?
在中央政府各部门层面,事实上也存在这样的博弈。典型如央行,从9月份才实行松信贷政策、而此前已出现5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环比减速的实情看,货币政策转向无疑稍有滞后;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次降息前夕,央行主要领导均在公开场合表示:“不排除未来通胀有反复可能”“利率已较合理”等——大规模的松信贷政策,则表明央行是在更高层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此外,中央各部委之间的协调,历来就有些问题,保增长的提出并不能简单消除这些。
保增长需要金融支持,国务院上周通过的金融国9条正是为解决此问题。但应当看到,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到普通股份制银行,由股权多元化和市场约束机制所决定,不太可能像过去那样忽视风险与收益的均衡。尚未完成改制的城市商业银行相对易“掌控”,但其信贷实力非常有限。此外,市场化的实业企业,其取向同样未必与政府希望的一致。在政、企之间,同样存在或隐或显的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将真正决定“保增长”的现实走向!对中央决策层来说,政策落实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显然,决策层对此有清醒认识。据新华社报道,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检查组情况汇报会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