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这些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也离不开解放思想这一法宝作用的发挥。

  应该说,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今天国强民富的中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成熟,解放思想的作用功不可没。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建立、发展、完善和成熟,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解放思想作用的发挥。

  胡锦涛告诫我们:“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灿烂的真理之花。”

  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客观实践总结的结晶。

  解放以后,特别是1957年我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仿效前苏联体制,建立了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高度计划,政治高度集中,思想高度僵化,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悲剧,国民经济近乎崩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多样性的,就其内涵来说,它不可能概全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的道路。由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起点不一样,国情也不同,社会主义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中国是一个结束半封建半殖民地不久,通过短暂的社会主义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处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搞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也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在过去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全盘西化的思潮和困惑于姓“社”姓“资”争论的现象,就是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证明。而改革开放的主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巨大成果。

  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地认真学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自觉克服僵化观念,解放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绝不是不再需要解放思想了。相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更需要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首先,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当代中国也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虽然都进入了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如社会公平、环境污染、民生民主、CPI居高不下等社会矛盾和问题在威胁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法宝的运用。

  其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永远是鲜活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每前进一步都会发生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的解决,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能给出了我们答案,但是更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正确总结,理论永远超不过实践,理论在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上,永远不会有“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在今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都要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地探索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的方法和途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鲜活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就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是僵化的不变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它要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需要解放思想,与进俱进。

  同时,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可能给每一个省、每一个县或者每一个行业的工作都提供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我们在运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指导工作时,需要不断地解放思想,避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解放思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要避免出现左或右的倾向。

  第一,避免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经过多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育,仍有不少领导干部抱着“只有圣经上载了的才是正确的”教条主义态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看成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理论条文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没有的,就是错误的,不敢做不敢办。以“中国特色”为借口,为挡箭牌,把一些先进的外来文明阻挡在国门之外。

  第二,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应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更不应死记硬背理论上的只言片语,而应系统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我有利的我就用,对我没有利的就不用。例如有的地区领导干部只记得“发展是硬道理”,因此只是单纯地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只讲工作效率,不讲工作效益,造成资源大幅度浪费,环境严重污染,把高速度发展置于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这不是科学发展的态度,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第三,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结构复杂,经济成分多元化,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汲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体的一切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外文明成果。要敢于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能教科书没有的就以此为借口不敢或不愿意去做。一是怕犯错误,二是不愿意开动脑筋,思想懒惰,对待改革开放消极怠工。

  同时我们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解放思想也要个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走向了反面,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因此解放思想也有标准和底线。

  第一,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事求是,要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主要是使自己的思想与实事求是尽量做到重合,其周延小于实事求是不行,小于实事求是等于解放思想不到家;大于实事求是就要犯右的错误,甚至走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去。

  第二,解放思想的标准是邓小平理论的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检验解放思想的重要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的解放思想,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盘,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方向;解放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解放思想划定了一个原则,而在解放思想的伟大实践中,又不断检验和校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