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期货在中国从无到有,从摸索到实践到教育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程,虽说期货更注重实战经验,但必要的理论教育和指导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这离不开广大期货教育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尤其是在中国将走向大金融时代之际,更少不了他们的辛勤耕耘.
上海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学院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学院成立于1994年6月8日,为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创建,现任院长龚浩成教授(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
学院下设上海财经大学证券研究中心、上财乾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资本市场数据库中心、金融科学实验室、证券期货资料检索中心、培训部等6个部门。共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另有教辅人员4人。专任教师中,除3名正教授外,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学源结构合理,分别来自耶鲁大学、鹿特丹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专任教师中,1人为教育部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获“上海市育才标兵”和上海财经大学“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人为上海市曙光学者,4人受聘担任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命题专家”。除专任教师外,还聘请丛树海教授、戴国强教授为本院指导博士生,另有校外兼职教授6人。
学院在金融学二级学科下设金融工程、证券期货、及资本市场研究三个专业方向,在校计划内研究生72人,本科生189人。主干课程采用国外近三年出版的原版教材,推行双语教学。除计划内教学任务外,学院还承担了证券期货行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8年来,共培训2万5千多人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项目包括中英政府项目“中国财政金融人才培训项目(FIST)”、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项目(CFA)、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培训、证券分析师培训等等,另外上海证券交易所早期“红马甲”培训全部由该院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合作进行。
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学术上的国际标准、坚持服务社会导向。目前学院专任教师担任课题第一负责人的纵向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上海市科委项目1项。此外,还承担大量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企业委托研究项目,专任教师人均在研经费6.2万元。学院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工作,每月定期出版内部刊物《证券期货专题研究资料》,刊登学院师生的专题研究报告,每周举行开放式专题报告会,学院研究设计的“全球金融模拟战略系统”、“证券风险监控系统”、“期货套利分析系统”等软件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
学院重视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及行业的联系。专任教师中,除刚加盟的1人外,均具有半年以上出国进修经历。学院与美国纽约大学所罗门研究中心、罗德岛州立大学商学院、夏威夷州立大学商学院、西弗吉尼亚大学商学院、日本野村证券研究所等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双方互派进修教师和短期研修生。目前正全面引进美国CFA项目,改造本科课程设置。
自成立以来,学院得到证券期货行业的大力支持,为办学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优良的硬件条件。2000年上海财经大学证券期货教学楼落成,学院拥有金融科学实验室1座(4台服务器、1台小型机、42个终端,目前可卫星接收全球32家证券、期货、期权交易所实时行情和模拟交易,安装多套分析软件)、证券期货资料检索中心1个(30座,与校图书馆联网,订阅国内外证券期货刊物,含电子版共3000余种)、普通多媒体教室6间(45座)、阶梯教室1个(120座)、报告厅1个(300座,配备同声翻译设备)、圆桌会议厅2个(150人左右,配同声翻译设备)。
目前,学院正大力引进取得国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充实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与业界紧密合作,加大对国内证券期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力度,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的证券期货教育和研究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简介
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首先在贸易经济系、投资经济系等与贸易、投资相关的院系为研究生开设了期货课程,主要介绍国外期货业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理论。后来,随着我国各地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期货交易所及期货经纪公司,社会上对期货交易的操作层面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适应市场需求,该校又为本科生开设了期货相关课程。开设此课程的教师分别来自若干个不同的院系,如商学院贸易经济系(李金轩、马龙龙等)、财政金融学院投资经济系(李雯、王民等)、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门淑莲等)。
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期货交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作为贸易经济专业、金融专业、投资经济管理专业、国际经济专业的必选课,根据不同的专业,分别设置2——3学分,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包括成人教育学院)开设2学分的选修课,就报名选修该课程的学生数量而言,尽管在期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来看,相对于其他全校选修课,学生报名一直非常踊跃。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等机构,还借助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广泛的研究领域,不定期地开办了各种有关期货的不同层次的短期培训及研讨班,包括期货理论与政策研讨班、期货从业人员考试培训班等等。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培养的从研究生、本科生到函授生的多层次毕业生,很多人在掌握了所学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期货市场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很多人现在正活跃在期货教学与研究机构、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证券期货管理机构,为中国的期货业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衍生产品及衍生市场的发展对当代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对这些新兴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拓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金融投资学、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学已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三大领域。在美国《经济文献杂志》最新学科分类体系中,G130 Contingent Pricing; Futures Pricing ( Option pricing )也被列为G000 Financial Economics: General 大类、G100 General Financial Markets: General子类下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
浙江大学于90年代中期在经济学院开设期货类课程,成立期货期权研究的学术性机构。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经济类学科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总体目标下,浙江大学期货类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将有关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于1994年起在大学本科企业管理专业开设《期货贸易》课程,通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已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期货类课程教学体系。目前,浙江大学期货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如下表:
浙江大学重要期货类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教学层次 授课对象 授课方式
期货市场学 专业指选 3 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课件教学
期货期权投资 专业指选 3 本科 金融学专业 课件教学
金融工程 专业指选 3 本科 金融学专业 课件教学
金融衍生市场 专业 / 研究生课程班 金融学专业 课件教学
金融工程 专业选修 2 硕士研究生 金融学专业证券 课件教学
期货交易 专业选修 2 硕士研究生 金融学专业国金 课件教学
证券学研究 专业选修 2 硕士研究生 金融学专业 模拟交易
二、教学科研机构及人员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于1995年成立期货与期权研究中心,后与证券研究所合并,于1998年更名为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现有研究人员(教师)19名,9名教师的教学和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期货期权和金融工程领域,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讲师和博士3名。目前,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承担了浙江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期货类课程教学的主体任务。
在证券期货研究所的基础上,浙江大学与期货业务部门和咨询机构开展了广泛的教学与科研合作,联合成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浙江培训中心” (与大商所、永安期货合作成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世华金融市场实验中心”(与世华国际金融合作成立)、“浙大永安衍生产品设计和研发中心”(与永安期货合作筹建中)等合作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均配备了一流的软硬件设施,包括:
○1硬件设施:
金融市场实验中心:面积60平方米,12台联想P4商用电脑,互联网接入,国际金融市场实时行情卫星接入,并通过局域网与学院的多媒体教室(200台)相联。
○2软件设施:
世华全球金融市场证券、期货期权合约、外汇实时行情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大智慧、大阳网、大福星证券行情和网上交易系统等。
三、教学科研成果
浙江大学的期货类课程教学不仅完善了金融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现代经济学知识结构,而且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期货业务和市场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特别在浙江省,13家期货经纪公司中有近一半的公司老总毕业于浙大经济学院。从1996年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已先后举办了四期证券期货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成为浙江省的期货界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精英的摇篮。
浙江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期货投资的活跃在全国期货界颇具影响,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的努力和贡献。浙江大学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浙江永安期货经纪公司联合组建的“大连商品交易所浙江培训中心”,免费向投资者传授期货知识,至今已成功举办20余期,有效地推动了2000年以来期货市场的回暖,被业界称为期货教育的“浙江模式”。
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期货理论和业务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初步形成了科研和教学互动的局面。
○1先后编辑出版了《期货贸易》、《期货交易的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教程》等教材和学术著述5部;
○2在国内(《经济学动态》杂志)最早介绍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和默顿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经济学专业杂志发表相关方向研究论文30余篇,完成学术课题研究10余项;
○3完成“浙江省期货市场九五发展规划”、“浙江省证券期货市场发展蓝皮书”等10余项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研究;
○4受中国证监会杭州特派办的委托,成为期货类案件的权威专业鉴定机构,为4起期货交易纠纷案进行了专业鉴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期货教学介绍
该校率先开设期货课程的是新华金融保险学院,由投资系证券投资教研室负责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工作。
该校1995年开始开设“金融期货市场”课程的,主要针对金融专业、国际金融专业、投资专业和证券投资专门化专业。使用的教材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宗成编写的《期货市场理论与实务》。通过几年的教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部分专业也开始选修该课程。
2002年该校教学计划调整,金融期货市场课程的课时由当初51学时减为34学时,列为任意选修课,在第三学年开设。
该校开设的金融期货市场的内容为:
1、期货市场的历史发展
2、期货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3、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
4、国外主要期货交易所介绍
5、我国期货交易所介绍
6、期货交易原理
7、期货合约及期货品种
8、期货交易法规制度
9、经纪人与交易人
10、结算保证体系
11、期货交易管理
12、套期保值交易原理与操作
13、套期投机交易
14、期货市场价格分析预测
15、金融期货交易
16、期权交易
中央财经大学期货教学情况简要介绍
自1995年起该校投资系投资专业一直开设必修课《期货投资学》,1998年该校投资系由于专业调整改招工程管理专业,《期货投资学》也相应调整为限选课(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36课时,2个学分),但开课情况一直不错,选课学生最少也占全体学生的50%,最多时可达到95%,基本上全选,和必修课差不多。除投资系外,金融系金融专业在开设《期权》课程的基础上也准备开设期货课程。但目前该校教授此课程的教师十分匮乏,教师们都认为期货知识适用面太窄,因为期货市场发展一直处于低谷,规模小且不规范。所以不愿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因此其他各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不开设期货课程,一是没教师,二是认为期货不重要。该校投资系一直开设是因为该课在此系学生中反映不错,所以保留下来,但也只能满足该系开设,无力给外系开设。
南京大学的期货和期权课程教学情况介绍
南京大学有商学院,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其中商学院是南京大学实体院, 商学院现在设有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贸易系、会计学系、金融学系、电子商务系、人口研究所, 拥有现代工商管理实验室。 本科专业7个(经济学、财政学、企业管理、市埸营销、国际贸易、会计学、金融学),硕士专业12个(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企业管理、MBA、数量经济、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会计学、产业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专业3个(企业管理、政治经济、世界经济)、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管理), 商学院现有教职工110 人,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 30人。现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8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80%。 全院现有博士生近90名,硕士生近800名,其中500余名为MBA学生,全日制本科生1100余名。
1994年,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分别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期货和期权课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是《期货贸易和期权》;研究生使用的教材是约翰`赫尔的《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目前无论在本科还是研究生教学计划里,期货和期权课程还是选修课。选课的主要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金融学以及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在以上系科里,一些相关课程中也涉及到期货和期权内容,例如,管理会计、企业管理、资本市场运作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期货和期权已经成为该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期货教学中,已经使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且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
在2001年, 南京大学引进人才, 成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下设管理科学研究所、管理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所、系统与控制工程研究所(企业管理-控制综合自动化实验中心)以及演化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院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5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0%以上。 其中金融工程研究所也有一些教师从事期货和期权的研究工作。
中国期货业的发展是曲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需要大量的具有期货和期权知识的中高级人才。已经组建了工商管理实验室。但是,如何营造期货交易的模拟市场,还在筹划之中。如果能让学生在模拟市场上进行操作,是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
其次,欢迎国内外知名的期货和期权投资以及金融工程的专家学者到该校进行讲学;该校教师参加与期货投资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其它院校还有如早期培养期货人才有期货黄埔之称的北京物资学院以及近年来名声鹊起的北京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