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家事如天》系列之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记得小时候,家里老少三代七口人,靠父母两人的工资收入维持生活,家里人均生活费20多元,和邻居及同学们相比,基本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因为当时年龄还小,不知道家里实际的收支状况如何,感觉上需要的支出并不困难,但也不太富裕,爸爸买了一辆100多元的金鹿牌自行车,家里就紧张了几个月呢。如今的状况可就大相径庭了,尽管物价水平也是翻了许多倍,但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水平还是比当初高出了许多。

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一般的家庭都有了数量可观的闲钱。前些年,人们处置这些闲钱的方式都是雷同的,那就是放在银行里存起来,以致于国人的储蓄率连创世界之最。原来媒体宣传是把这个高储蓄率作为“优越性”对待的,慢慢地人们品出味来了,感情“有钱就存银行”其实是不会投资、没有现代金融意识、基本属于没文化的象征啊。可见,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理财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不为此动点脑筋、学习些家庭理财的基本常识,就有些太落伍了。根据本人的体会,家庭理财应该解决如下几个理念问题:

家庭理财应因人而异。不同的家庭由于年龄阶段的差异、收入状况的不同、教育背景和职业性质的区别,应该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不能寻求所谓的一定之规。比如刚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经济收入水平不是很高,还要为迎接小宝宝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因此这样的家庭中每月闲钱的处理,就应该本着稳妥、安全的原则,买些容易变现、风险较低的中短期国债或货币型基金等金融产品,以备不时之需。而像我们这样50岁左右的中年人,职业和收入状况稳定,孩子已经成人,家庭经济负担逐渐减轻,身体健康状况良好。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就要认真就家庭理财问题做些研究和选择了,鉴于投资理财奉行的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原则,因此可适当选择一些风险不太高、投机性不太强的金融产品,例如长期型国债、股票型基金、成长性好的公司股票、以及居住投资两相宜的房屋、投资收藏两相宜的黄金等硬通货,进行中长线投资。在一个相对长的投资期限中,既可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稳定收益,又可保证自身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而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因其退休后的经济收入状况有限,身体也已经进入疾病高发阶段,心理承受风险的能力日渐减弱,这样的家庭在理财策略的选择上,就应该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可选择一些风险低、变现好的长期投资产品,如长期储蓄、长期国债、货币型基金等品种。总之,家庭理财是每个家庭都要面对和进行个性化选择的大事,但必须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家庭理财讲究科学组合。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服务日渐完善,可供家庭投资理财选择的途径越来越多。同时我们还应该了解这样一个基本常识,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所对应的市场情况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比如今年来,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在加快,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就很微妙,同时投身于股市和汇市投资的人就要注意把握好这两个不同经济杠杆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股市的涨跌与房市的起落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同时投资股市和房市的投资者当然要同时把握两个市场运行的相关规律。因此,为了有效地回避不同市场的投资风险,适当地把自家的资金分散投资,分别进行适当比例的股市、基市、汇市、房市等渠道的投资,并在这几个市场之间寻求摸索出一个恰当的比例,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投资组合,这是家庭理财很重要的一条经验之谈。

家庭理财应强化风险意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真经。理财的目的是要实现家庭财产的保值增值,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通过投资理财的途径,保证自己家庭的必须生活品质水准,这是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必然选择。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一些人没有树立必须的风险防范意识,光想赚钱,忘了风险会随时降临,以致血本无归,这些前车之鉴是必须要牢牢记住的。要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在对自己的抗御风险能力有清醒估计的前提下,进行投资理财,一旦出现超出自己心理预期的风险时,要果断止损。没有足够的风险防范及承受意识和能力,就不能随意凭感觉和一厢情愿仓促入市,否则,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家庭理财必须善于学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金融产品日渐增多,储蓄、国债、基金、外汇、黄金、房产、期货等投资渠道日益增多。每个渠道所涉及的金融知识都是很多的,我们原有的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再学习。这里想强调一点,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做那些操盘的专业人士,不过是用于指导自己进行合理科学的家庭投资理财。因此,只要具备这种认真学习的心态,就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在这样一种学习心态的指导下,坚持安全第一,我们的家庭理财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在实现自家资产保值增值、财务性收入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我们的家庭生活也定会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