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楷模也需要道德支持
去年12月,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部门联合表彰了53名全国道德模范,不久,中央文明办制定了《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实施办法》,并根据各地反映的情况,提出了对王顺友等14名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的具体意见,最近还让道德楷模上了挂历,成了明星,近年来这一系列现象,让我们感奋不已:在建设现代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道德楷模正越来越得到道德支持。
在我国长期以来的道德建设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克己奉公、见义勇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各方面的道德楷模,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催人向上,他们的品格让人肃然起敬,他们既是人们学习的鲜亮标杆,同时也是构建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者和助推者。
道德楷模的精神是可贵的,人格是伟大的,但他们同时又是平凡的,是普普通通的人,像寻常人一样需要关爱,渴望温暖,特别是在这一闪光的群体中,有的为了行善积德而倾其所有,有的本来就生活窘迫而初衷不改,有的为了履行道德责任而背负巨额债务,有在向别人伸出援手时却使自身陷于逆境,还有的则由于种种原因其善举面临难以为继的尴尬……他们同样需要道义的和物质的支持。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可以说是最朴素的道德观。善待行善者,让品德高尚的“好人”不只受到荣誉上的褒奖,而且得到充分的实质性的关爱,努力避免让“好人”“流血又流泪”、“热心后寒心”,才能切实保护他们的行善热情,激发更多的人向他们看齐,使整个社会都秉持“好人终有好报”的理念,更加自觉自主地倡导美德,弘扬正气,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因此,我们在为“好人”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感染、感动、感奋的同时,不仅要热情弘扬、大力传承、广泛学习“好人”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格,而且要时刻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必要的扶持、帮助和关爱,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困难,努力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尊重,心灵得到慰藉。
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道德力量,加快文明进程呼唤更多的道德楷模。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联合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后,又适时针对一些模范人物的具体实际,提出并落实具体而实际的帮扶措施,正是“善有善报”德治思想的生动体现。
愿“好人有好报”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