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方雪灾看挖掘传统预测文化的必要性


  今冬南方的大雪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如果我们的天气预报能够提前一年预测出来就好了,我们可以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但我国(包括世界)天气预报水平只能做到提前一、二天时间,最长也就是一周的天气形势预测。

  中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他能够利用天干地支提前一年预报一年之中每天的天气情况,而且准确率在70%。而当今世界,对于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也只在30%左右。这个人我见过,他叫赵福隆,1925年生于北京市密云县上甸子村,前几年去世了。

  赵福隆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整理父亲留下的藏书时,发现有一套唐代李淳风著的《玉匣记》,其中“地亩经”上有父亲许多批注,详细记载着20多年当地气象和收成情况,触动赵福隆要象父亲那样研究用天干地支法预测气象的兴趣。他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到1980年初步掌握了这种气象预测方法。他能够用天干地支演示,预测出下一年每天的降雨量,准确率在70%左右。他每年把下一年的降雨情况预测出来后,亲自送到县科协和县气象台。密云县气象台给他出过证明:“赵福隆同志用‘天干地支’做出的长期降雨过程预报方法,预报降雨准确率经1985、1986两年的验证,准确率达68.4%,这种长期降雨过程的预报对于农时安排有一定参考价值”。

  1986年2月17日,密云县科协正在研究市有关部门下发的汛情通知,通知说那年的降雨量多于往年,要求做好防汛工作。正好赵福隆去送当年降雨量预测资料。赵福隆拿着自己的预测表与市里的汛情通知仔细核对几遍以后,肯定地说“今年的雨水较往年要少二成以上,可能发生伏旱”。当时在场的人将信将疑。结果那年不但没有发生汛情,还真的发生了伏旱。

  198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当代预测宗师的翁文波教授知道赵福隆事迹后,把他请到自己的家中,翻阅着赵福隆厚厚的天气预测记录,激动地说:“老同志,咱们想到一起了,也干到一起了。这些年我也在研究天干地支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许多东西都是国宝啊!”

  翁文波院士1990年4月7日给密云县科协的信中说∶“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应总结一下。中医中药已排上议事日程,但对农历文化的总结,还未有系统的进行。农历的优点在于∶(1)考虑日、月、地三者关系(2)因天干地支分列为3600项多项式。所以我建议你协对赵福隆同志工作给予支持。”

  1991年10月15日,翁文波院士在评价赵福隆说∶“现在,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单位,能在一年以前,公开发布正式降雨的预测。干支预测是我国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自从得到翁文波教授的支持后,从1990年起,赵福隆不断地接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气象台,许多省市的气象部门、地震研究单位和大学来信,信中有的是请教关于天干地支学的知识,有的则是邀请参加学术会议。赵福隆写了一本关于天干地支预测气象的书,可惜没能出版他就去世了。

  赵福隆研究用天干地支预测气象,完全是业余爱好。他家生活很困难,家庭收入除了承包几亩地的收成,就是一头猪,几只鸡,在铺着破炕席的土炕上还瘫痪着他的老伴。三间低矮破旧的老房,空荡荡地只摆着一节板柜,板柜上放着几十年积累的研究资料。不要说象我们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专家,有助手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了,就是连基本生活条件他都很难保障。他本来有信心把自己预测的准确率提高到75%,但老天没有再给他时间。

  如果我们国家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如果我国有一批能够利用天干地支等传统文化预测气象的队伍,我们不会受到今冬这样的大雪灾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