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实战52妙招之:制造新闻,提升品牌影响力


连明刚谈品牌

品牌实战52妙招之:制造新闻,提升品牌影响力

  宣传和产品广告不同,前者是打造知名度、聚合向心力,后者是要把具体的产品介绍给特定的消费群体。

   怎么能够快速地提升知名度,聚合向心力呢?

制造新闻并抓住新闻机会。

现在的媒体业很发达,包括网络媒体。只要你有一点点新闻油头,马上各大媒体、网站都会给你当义务宣传员。

   所谓制造新闻,并不是搞虚假宣传,而是把芝麻大的油头,放大成西瓜。

   一炒名气。

   例如,如果你是服装品牌,并且出口,你可以制造一条这样的新闻:

   首先介绍行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服装出口国,很多国内知名品牌使用的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布料等,与世界著名品牌没有区别,但价格却有太多的差距。以至于欧美国家把中国的服装一直当作廉价的地摊货。

   再制造新闻油头。近几个月来,某某品牌,让中国服装业扬眉吐气了。某某服装因其新颖的款式、浪漫的风格、环保的布料,走俏欧盟多个国家的市场,最可喜的是,价格直逼皮尔卡丹。

   一句“价格直逼皮尔卡丹”,就树立了你的高端品牌形象。谁也不可能细查,谁也没法细查到底在欧盟哪几个国家的什么店铺卖出了接近皮乐卡丹的高价。即使有人提质疑,然后作些巧妙回答,也只能越抹越红,越炒名气越大。

   二炒名人。

   微软有条新闻,英国首相布莱尔离任后,准备到微软当顾问(媒体说给盖茨打工!),微软已为布莱尔准备好一套别墅,并且离布什的别墅不远。

   这条新闻有100多个国家十几万家媒体刊登。一时间,微软股票更加坚挺,英国有家准备起诉微软垄断的企业也闭上了嘴。

   炒名星油头不大,要炒就炒政治人物,但你不能炒中国党政领导,炒外国元首、总理,联合国官员都可以。

   比如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快离任了。你可以向联合国总部发一封信邀请函,邀请安南离任后到你企业担任国际总顾问。然后由新闻媒体大肆渲染。标题可为:某某公司已向联合国总部发函,邀请安南担任顾问。各媒体炒着炒着就会变成:安南秘书长离任后准备到某某公司担任顾问,云云。这和你没关系。境内媒体刊登转载这条消息后,你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最后安南给不给回函,同不同意担任顾问,已经不重要了。当然,安南能够同意当顾问那就更好了。

   三炒名牌。

   我去商场买鞋,营业员小姐非常热情地推荐浙江某某品牌,说得天花乱坠。我开了句玩笑:这也不是中国名牌。你知道她怎么回答:中国名牌算什么?这鞋获得过巴拿马国际金奖!

   我晕!但我不怪她说得不对。如果你已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当然好哇;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没必要去刻意追求。因为“中国名牌”也好,“中国驰名商标”也好,除了中国,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认可。另外,除业内专业人士之外,中国广大的消费者,根本就分不清“中国名牌”和“某某国际金奖”的区别。大多数人会认为,国际金奖肯定比中国名牌好。

   既然这样,你到可以经常参加国内、国外举办的带国际、世界、全球等名头的展会、博览会,几千元弄个荣誉证书,印在宣传资料上,包装物上,同时在新闻媒体炒作获奖名称。例如,中国市场用户满意十大品牌、中国影响力十大品牌等等,听起来比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更有力度。

   四炒名言。

   你可以选10几家媒体,同时刊登一个小广告,花不了几万块钱。广告内容是:800万元征集一句经典广告语。并且请公证处公证。这样,会有众多的广告公司、文化公司、咨询公司,众多的消费者为你的品牌敬献一句广告语。你可以选取一些的确好的,刊登在媒体上,再让公众投票。这时,各大媒体就不由自主地免费为你作宣传了:某某品牌800万元价征广告语;一句话,800万,看谁拿到手;天价广告语,到底是否物有价值?等等,这个过程持续半年至一年。最后,你一句话都不采用,就不用支付这800万元,因为没有合适的。你的目的达到了,在法律上也没问题。

   五炒文化。

   星巴克,这个进中国市场没几年的连锁品牌,分店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生长。

   星巴克是什么?不就是一个自助式的咖啡、点心店吗?我去过巴星克,没觉得有什么特色,人性化的服务在这里根本没体会到,排队取物,自由端着上楼梯。但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就是炒文化,把品牌文化炒得比咖啡豆还香。

   什么“天堂的饮品”、“灵魂的震颤”、“神奇的魔力”、“上帝的国度”,什么“优雅人生、浪漫情怀”,每句话后面,都会编造一个感人故事。每个故事都在媒体上炒作。

   其它制造新闻的方式就不一一细说了。

   我们在制造新闻的同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新闻线索。比如,刚才提到的星巴克,大炒特炒“胡锦涛主席到美国访问,布什总统请他喝的是星巴克咖啡”。于是我们的央视,又是访谈,又是专题。抓住这条新闻线索,就越炒越红了。好象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到处弥漫着咖啡味。

   上个月我采访深圳华旭科技公司,发现了一个重大新闻油头。

   深圳华旭是做智能水表的,是智能水表的领头羊。但公司规模并不大,年产值只是刚过亿元。浙江华立是一家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名牌企业。浙江华立以贴牌的形式与某公司合作,生产智能水表,而某公司是盗用华旭的核心技术。经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某公司法人代表被判了一年半有期徒刑。但不管怎么说,盗用产品贴的华立的品牌呀,华立肯定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想想看,一个中国特大型企业,居然在不经意当中,侵犯了比它小几十倍企业的知识产权。这不说明了华旭的产品技术过硬吗?同时也说明了智能水表大有市场前景吗?也说明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吗?也说明中国企业应该自主创新吗?

   如果在法院判的那一天,深圳华旭邀请众多媒体在法庭外等着,然后把过程及胜诉的结果大范围宣传报道,可以说,华旭的风头会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