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市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传来好消息:全市900多座公厕今年全部免费成为市政府今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同时,武汉市还将新、改、扩建一批公厕。而根据相关职能部门的承诺,这一设想将在3月成为现实(长江日报,2007年2月19日)。
这个消息令人感触颇多。说实话,“方便”一事其实很小。因为它好像无关国计民生,每个人己案头摆放的工作计划中也绝无“如厕”之事。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也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如厕”的难言之隐,成为任何一个人在某一时刻都必须想千方设百计才能解决的重大难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厕难”是中国所有城市的共同问题之一。近些年,各地也纷纷出台了许多方案、想出了许多办法,但离真正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还十分遥远。公厕布局不均匀、数量不足、收费不合理等等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重要难题。
武汉市的这一最新举措让我们大受启发。它让我们开始认识到,公厕姓公,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而在经济学上,公共物品供给的解决之道正在于政府的亲力亲为。
所谓公共物品,是相对于每个人排他性的拥有的私人物品而言的。这种物品不会因为别人拥有它而妨碍我拥有它,这叫非排他性,也不会因为别人使用(消费)了它而减少我的使用,这叫非竞争性。具有这两种性质之一的物品,一般都属于公共物品,像公园、公路、路灯等我们时刻享用的这些日常物品,以及国防、基础教育这些关系国家前景和安全的重要物品等等,都属于公共物品。我们在享用这些物品的时候,没有像购买别的物品那样同时付费。其实我们也绝对不愿意付费,因为完全可以不付费而拥有它们。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叫做“搭便车”行为。因为人们在消费公共物品的时候总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搭便车”,所私有经济部门通常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的供给。
很显然,公共物品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单独依靠私有部门无法解决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通常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完全由政府来提供,另一种是由政府利用公权力创造一定的机制,再由市场来解决。前一种如国防,后一种如高速公路。采用前一种方法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而后一种方法无疑会增加使用者的成本,影响到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
现在我们再重新审视公厕这种服务品。在路边有一个公共厕所,可以随意使用,那我们都可以进去方便,所以它具有非排他性;而你方便之后别人也可以不受影响的使用,这叫非竞争性,所以它是一种公共物品。城市之中公厕稀少,以至于成为我们无法解决的难题,正是公共物品的基本表现。
对于这种公厕的供给,我们曾经面对过两种现象。不收费之前,公厕稀少而极脏。所以政府开始创造收费如厕这一机制,试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增加公厕的供给。但很显然,公厕收费之后,它并没有创造出超额的利润以至于吸引足够多的资本来建造厕所,而种种收费本身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
很显然,就如其他公共物品一样,公厕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建造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免费方便”的公厕。武汉市的这一举措找准了问题的关键,也透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而对于“公厕免费”带来的财政压力,只要我们稍微控制一下办公经费、招待费用就完全能够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