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话透射大民生


       连日来,“昆明公开领导干部联系电话”的新闻成为各类媒体的新闻焦点。几乎是一夜之间,关于报纸公布的领导干部电话有没有人接、有多少人接、接了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的讨论竞相在各类人群中“炸开”。为了保证电话畅通、官民互通,昆明市委市政府办公厅还专门下发了“不接电话,严厉问责”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保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违反规定造成工作延误和损失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同时,昆明市决定市委书记、市长工作电话在原来公布电话的基础上,各再增加1部电话,新增两部电话主要在工作时间外接听,即每天下午6时到次日上午8时30分。小小的电话,一时间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网民反响热烈,实在给人一种“始料不及”的感觉。 

        确实,通过媒体公布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并不是昆明市的首创。但是像昆明市这样在“个性官员”——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的要求下,于2月16日的《昆明日报》用4个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当天就被市民群众抢购一空,并且引起全国轰动,在全国当属首例。几天来,各路记者忙于连线领导电话以求核实;一些群众连去何处买书、东西被偷要领导想办法找回等和工作“无关”的问题都争着向领导垂询以求帮助;有的电话24小时都有人打,接听工作人员吃饭都要换人以解民困;市长电话一天响了七八十次…… 

        领导干部的电话,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党和政府,开不开,通不通,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影响着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小小的电话里蕴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浸透着“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的责任意识。也许有人会说,公开领导干部的办公电话或手机号码,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骚扰和麻烦,于是不想开机、不愿接听;少数领导干部对于群众的一些不相干的问题和电话也是爱理不理、想答不答,甚至不耐烦地一挂了之。其实,对于群众而言,既然拨通了领导的电话,他们知道那是要付电话费的,所以一般不可能去“惹事生非”和“没事找事”的。如果真的碰上“没事找事型”的电话,耐心对待可能会耽误一些工作和时间,但是冷落对方则会落下漠视民意的恶名。殊不知,就在领导和群众之间那举手之劳的一打一接、和风细雨式的一问一答中,群众的问题解决了,思想疙瘩解开了,尽管领导可能会麻烦些,但是群众却满意了舒服了,干群关系也便自然而然地融洽了。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工作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接听电话的处理工作要切实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地为百姓服务、为基层服务。要迅速在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来电反映的问题情况清楚、政策法律明确的,应当直接答复来电人;来电反映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处理的,应作电话记录后转相关部门处理并及时答复来电人,同时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跟踪落实。 

        当然,对于昆明公开领导干部所引起的“洛阳纸贵”,所唤起的“监督饥渴”,有赞许的,也有质疑的,但都希望昆明公布领导电话是真正的政务公开而不只是一场“政治秀”。正如昆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所说的,“这是政务公开的一种形式,也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种方式,是加强软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 

        是的,公布电话不应该算是新闻,因为这是应该的。我们为谁做官?我们的权利是谁给的?是人民!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那公开电话,让老百姓更容易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我们,才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公开电话还可以让我们的官员更懂得亲民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有这样一种责任感,才会用心用时间去关注更多需要关注的群体,才能让群众和我们真正心连心。 

        有道是,“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古语又云,得民心者得天下。群众的需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心便会与党和政府贴得近了,自然会打心眼里夸咱共产党好,还何愁不跟着党和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共同建设好属于自己的全面小康社会呢? 

        实现科学发展、改善社会民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公布领导干部的电话,只是迈向开明政府的第一步。但是它开启的将是一个为民、亲民的新环境。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2月14日在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政策环境建设上有大动作、大突破和大改善,努力打造为民、利民、便民的福地。实现发展软环境的根本好转,必须把软环境当成硬任务,出硬招,落实到人头。这次公布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的姓名、职务、分工、工作电话,制作《市情手册》摆在书店出售,就是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全市上下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建立这样一种机制——不抓软环境就是失职,抓不好软环境就是不称职;谁损害昆明形象,谁破坏昆明软环境,谁就是跟全市人民过不去。仇和的这一番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话语,值得全国的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好好地想一想、思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