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千万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
——已到了政府正视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刻!
文/崔长林
作为社会、经济、管理学学者,我一直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我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不在于政府有那些优惠政策,也不在于大学生都有那些学位,而在于我们的社会、企业究竟到底都能够为我们的大学生创造出了多少个可以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多少个能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就能够解决多少个大学生的就业。诚然,这也不是说政府所颁布的优惠政策不重要,也不是说有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不重要,而是说它们都没有剩余价值岗位的增加重要。
企业不怕用人而怕用“吃闲饭”的人
我是从政府机关走出来到企业,又从企业走出来又回到政府机关的人,我深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怕用人而是怕用吃闲饭的人的道理。尤其是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上述之道理可以说再明白也不过。大家知道,人们之所以要创办企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实现资本增殖又离不开剩余价值的创造。关于这一点,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都不可否认。
如果有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人存在,不管有多少人,企业都不怕雇佣他们,这样的人雇佣得越多,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越多。这里面有两层意思:第一、被雇佣的人自身就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第二、企业有更多的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第一”是从人才市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是比较的产物;“第二”是从生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讲的是投入产出关系。
其实,上述两者在政府、事业单位、部队、学校也同样存在,只是由于其经费、人员工资由政府财政部门承担,因而显得不那么重要,并不是说政府、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就喜欢用一些“吃闲饭”的人。现在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喜欢往政府、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里钻?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开得工资要高一些,另一方面的原因,无疑是他们担心自己的能力较差。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的存在,那就是仕途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可以做升官发财的美梦,否则的话,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是不会往政府、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里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在27年前便从政府财政部门走了出来,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不过,后来又返了回去,但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而是个政府的科研单位。但“企业不怕用人而怕用吃闲饭的人”这一点可以肯定。
能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在哪里?
在这里,我不想谈传统意义上的、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那些岗位,因为大家都知道。那么,我将要给大家揭示的、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又在哪里?笔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发现,否则也就没有在这里“发现”的必要。诚然,这个岗位一定与能够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有关,否则,即便笔者能够把它给企业家、管理者们指出来,他们也不会卖我的单。
在没有指出这个岗位之前,笔者想向人们阐述一种客观原理的存在。我这个人,无论在干什么事情之前,都要检验一下,它是否符合某一客观原理。比如,对于企业来说,“不怕用人而怕用吃闲饭的人”就非常符合“创办企业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而“剩余价值的创造是企业实现资本的途径”这一原理。诚然,能否实现资本增殖并非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因为有许多制约资本增殖的因素。
比如,高成本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如果能将产品的成本给降下来,那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资本增殖肯定有经济学、管理学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将成本给降下来呢?有没有一个可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的原理存在呢?诚然,笔者不能再沿用传统意义上的那些方法,那样也实在忒缺乏创新意义了。于是,经过深入研究笔者终于发现了那个“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岗位”。
简单地说,它是专门为企业设计的,对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适用的、由“逆变管理”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工作岗位。与企业必须设立的会计师岗位相似,但又与会计师有本质的不同,当然是会计师不可替代的了,否则我们就让会计师来替代这个岗位算了。诚然,它与会计师的工作势必有一定的联系,因为会计师拥有的所有数据都是他管理的对象。他叫什么名称,不妨先叫他“逆变核算师”。
有多少企业就需要多少个逆变核算师
有时,为了说明问题,笔者也把“逆变核算师”称为“逆变管理师”。而在这里,笔者需要首先阐述一下,这里讲的“逆变核算师”或“逆变管理师”不同于人们常说的“危机管理师”,因为“危机管理师”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所进行的管理,而“逆变核算师”或“逆变管理师”则有根本之不同,他是对“尚未发生”的“危机”提前进行管理,压根就不会再出现所谓的“危机状态”。
由于压根就不再出现所谓的“危机状态”,所以也就没有再设立“危机管理师”的必要。也就是说,一旦设置了“逆变核算师”或“逆变管理师”的岗位,企业就能够从根本上避免、杜绝亏损和危机现象的发生,并且,能够使企业始终、永远都处于一种“赢利状态”或处于“持续赢利状态”。
这样的一些企业当然不需要再设置“危机管理师”岗位了,因为通过“逆变核算”和“逆变管理”可以杜绝、避免亏损、危机现象的产生,并且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管理成本和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而在一般的情况下,凡是采用了上述方法核算的,至少能够为企业提高20%的利润率。能够为提高20%的利润率?不是在吹牛吧?当然,如果不信,笔者帮助你来实现。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有多少企业就需要多少个逆变核算师的岗位。究竟需要多少个?笔者大致计算了一下,大约与我们国家的企业数量相当,而不应该比企业雇佣的会计师的数量少。再加上政府、国家机关、部队学校的数量,仅这一项,至少可以增加一千万个工作岗位。当然,不可能一下子都增加,而且还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但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上述岗位一定会增设的。
逆变管理核算师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只有不亏的企业才是赢利的企业,而有些盈利企业未必是不亏的。这是因为,盈亏是由物质决定的而不是通过会计师就能核算出来的。为此,为了使企业始终都能处于一种赢利状态,我们就需要首先把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亏损因素消灭在摇篮里。如何将已经形成、正在形成和将要形成的“亏损因素”转化为“赢利因素”?显然,需要首先将“亏损因素”转化为“亏损资源”,将“亏损资源”转化为“赢利资源”,然后再将“赢利资源”转化为“盈利”。而上述过程,则需要通过“逆变管理”。
大家知道,在医学上有“以毒攻毒”之术,在数学上有“负负为正”之说,在军事学上有“将计就计”,在雕刻艺术上有“化腐朽为神奇”。那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能否实现“以亏治亏”或“亏亏为盈”呢?当然,回答是肯定的。什么“叫隔行不隔理”?这就叫“隔行不隔理”。
诚然,要想将“亏损因素”转化为“亏损资源”,将“亏损资源”转化为“赢利因素”或将“亏损资源”转化为“赢利资源”缺乏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万万做不到的。大家已经知道,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和方法压根、根本就解决不了上述问题。为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思维的角度、理论的高度,对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采用的具体方法是:一、建立“亏损资源”收集、整理、归纳与管理数据库——通过“反经济统计科目”的设计来完成;二、设计、生产、制造“广义腐败疫苗”、“金融危机疫苗”和“企业亏损疫苗”——通过制定、颁布《逆变管理法》来实现;三、根据企业、经济体的实,逐步、分阶段地为企业、经济体来注射上述《疫苗》;四、根据《逆变管理法》的事实情况,对相关者予以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