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三形态论》第一章 价值、价格和均衡价格


市场经济三形态论

第一篇 简单商品市场经济

第一章 价值、价格和均衡价格

目录:

§1价值、价格和价值规律

1.商品和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2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规律

2.供给规律

3.均衡价格

§3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与供给的变动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供求规律

本章小结——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第一篇 简单商品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按照其发展的成熟程度,市场经济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以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简单商品市场经济、以资本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以联合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简单商品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初形态,由于其不成熟,所以在现实中,只是一种简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类型的经济,都要同市场打交道,都离不开市场,它们有内在的一致性,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但商品经济并不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的阶段,市场成了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时候,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而能达到这种程度的商品经济,就只能通过资本将小商品生产改造成为大商品生产的时候才能达到。因此,一般来说,在现实上,小商品经济只有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才成了市场经济。但一方面,这既不能完全否定市场对小商品经济中对社会资源配置也起有重要作用,更在理论分析上,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更发展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要以简单商品市场经济的分析作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也都存在于发展了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因此,把简单商品市场经济列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初始形态是很有必要的,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必须从简单的商品市场经济分析开始。

第一章                   价值、价格和均衡价格

价值是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范畴,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需求和供给决定着价格的波动,价格又反过来影响供求,使市场供求趋向平衡。均衡价格也就是供求达到平衡时的价格,实际上也就是价值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

§1  价值、价格和价值规律

1.商品和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物品,一种物品之所以可以用来交换,有两个条件,一是有用,二是稀缺,没有用的东西,不能用来交换,但有用而无限的可以任意取得的物品,同样不必去交换。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既有用又稀缺的,不能任意可以得到的。

但是稀缺的东西也并不就是商品。商品作为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的物品,是既稀缺不能任意可以得到,又是可以通过人的劳动而生产出来的。虽可满足人的某种欲望,既有用又稀缺,但人类再也无法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那是无价的,是宝而不是商品。作为可用作交换的商品,在其被消耗以后还可通过劳动再生产出来的,这再生产该种物品所耗费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它构成不同商品之间交换的基础。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着不同的具体形态,但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指一般的人类劳动。生产同样一个商品,不同的人需要耗费不同的时间,但个别劳动时间可以折算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这里指的是由生产还是再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传统的观点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按照这一观点,自然物(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的价格看作是地租的资本化,即不是由土地价格推出地租,而是由地租倒推出土地价格。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就没有价格,一些以自然资源为原料的产品的价格也可由此而降低。实践证明,这种否认自然物价值和价格的观点是同可持续发展相冲突的。正是有鉴于此,本人早在1985年就在《经济研究》上发文指出,只要是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得以恢复和更新的自然物,就是应该有价格的,这个价格由再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见任殿雷《关于自然物的价格问题》 《经济研究》1985年第5期)。在1998年《全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更明确的指出 “这个价格也就是自然物价值的表现”。(任殿雷《可持续发展观和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载周济主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事实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生产该商品时的劳动时间作标准,而是以现在(出售时)生产条件下再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作标准,因此是由再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比如说,在上世纪末生产一台机器,花了1000个劳动小时,所体现的价值用货币表示是10000元。到本世纪初形成机器产品出售时,或因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再生产同样一台机器产品所需劳动降低到900个劳动小时。或因劳动生产率降低从而使再生产同样一台机器产品所需劳动提高到1100个劳动小时。如果货币的价值不变,那么在前一种情况下,出售该机器的价值应是9000元,在后一种情况下,出售该机器的价值应是11000元,都不是10000元。供生产用的物品如此,供个人消费的物品也是一样,从而个人的生活费用也是一样。

在这里还必须批出的是,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马克思说:只有当全部产品都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资本论》第3卷,第717页)。这层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产品的生产供给同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求相一致时的劳动时间。如果不相一致,出现超额供给或者超额需求,就会造成浪费和不足。

总之,商品的价值不是生产而是现标准下再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应该全面地从两层含义上来理解。

2.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价值的一般表现。用货币来表现的价值就是价格。

既然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价格反映价值,价格和价值应该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一致并不是表现为现实的每笔具体交易中的一致。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只是个别的,偶然的,不一致倒是大量的、经常的。这是因为,价格虽然是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其他一些因素,主要是受商品供求关系的的影响。当某种商品在市场上的供给量不能满足需求量,即供不应求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商品,必然竞相购买,价格就会涨到价值以上。反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即供过于求时,商品的销售者必然竞相出售,价格就会跌到价值以下。价格反映价值,价格和价值的一致是就其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一致的。同时,从不同的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变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由此可见,只有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发,价格及其因供求关系通过竞争而发生的变化,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如果离开了劳动价值论,只从供求来说明价格,认为是供求决定价格,求大于供,价格就高,供大于求,价格就低,那么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又是由什么决定呢?事实上,供求只能说明价格的变动,而不能说明价格的基础。然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是必须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价格的涨落表现出来,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引导生产者扩大对生产该商品的投入,促使资源流入该部门;某种商品价格下跌,迫使生产者削减对生产该商品的投入,促使资源流向其他部门。竞争的优胜劣汰选择,促成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哪个部门和企业能最有效利用资源,它就能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就向那里集中。正是供求和竞争,把社会资源配置到需要而又能有效地利用的地方。因此,对于影响商品需求、供给的变动的因素,需求量、供给量同价格变动的关系以及怎样达到均衡等等又必需作精细的数量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供求理论通过商品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变动状况的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建立均衡价格模型,这是对价格认识的细化,精确化。不能认为这就是非科学的,没有合理可取之处。当然,,以供求论来否认劳动价值论,以现象来否认本质,那又是错误的。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价值来进行。这是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这一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有以下作用:

1)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正常经营,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越低,收益也越多。而要有效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就是要减少生产中的社会劳动的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减少耗费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在生产中采用科学技术。因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刺激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在生产中不断改进技术。每个商品生产者在一心获得更多收益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必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自发地分配社会劳动,调节资源配置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晴雨表,给生产者提供信息,让他们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当某种商品价格涨到价值以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这些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扩大和供应增加;当某些商品的价格降到价值以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些部门抽出,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合理地配置。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有差别,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资金雄厚,生产技术设备好、劳动熟练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有可能发财致富;而资金欠缺、生产技术设备差、劳动熟练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可能亏损以至破产。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在上一节,我们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和它的货币表现——价格,指出了因需求和供给的不一致引起的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并且正是这种供求引起的价格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现在反过来,分析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即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以及需求和供给达到均衡时的均衡价格。

1.需求规律

1)需求函数、需求曲线与需求规律

经济分析所讲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上按照某一价格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或劳务的数量。所以需求是购买愿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如果只有购买愿望而无购买能力,那就不形成实际的需求。

在一种商品市场上,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有多种因素,消费者的嗜好(或称偏好)、人们的收入水平、该种商品和相关商品的价格以及人们预期的该商品和其他商品将来会有的价格等等,都会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对于某商品的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用数学函数表示为:Qd = f ( abcd,……n) 。它表示商品的需求数量Qd影响该商品需求的各种因素abcd、……n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Qd数值的大小是由abcd、……n的数值决定的,并且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商品需求量同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关系的函数,称为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

假定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只单独研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那么需求函数就可记作:Qd = f ( P )。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就可以知道,需求价格函数是一个减函数,即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如果以价格为纵座标,需求量为横座标,那么就可以得出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的,即斜率为负值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称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定理或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为什么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呢?这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这个必要按其第二层含义也就是要提供适合人们需要的一定的效用,因此它总是同相应的效用相联系的。一个由劳动创造的商品,按什么比例折合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同时考虑到它的效用的大小。效用大,也就是意味着生产和再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大,反之就小。因此,引进西方经济学效用概念,用效用大小来表示价值大小,并不同劳动价值论相矛盾。

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效用(utility),指的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能满足欲望的程度。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欲望被满足之后,一种新的欲望便随之产生,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就特定的时间特定商品而言,人的欲望又是有限的。从有限性来说,欲望的强度具有递减的趋势。当一个人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消费时,他对这种商品的欲望逐渐减弱,最后对之完全无欲望。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提供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可以简写为MU)。

一般来说,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到等于零以至变为负数时,总效用就不再增加以至减少。这就是所谓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1]

消费者之所以愿意用货币去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这种商品能给他带来效用。如果带来的效用大,他愿意付出的代价就高;如果带来的效用小,他愿意付出的代价就低。而由于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者来说,一种商品效用的大小,是随他占有这种商品听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占有的单位越多,每增加一个单位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因此,随着占有的某种商品数量的增多,该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所愿支付的价格越来越低。另一方面,随着购买的该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持有的边际效用递增,他所愿出的价格也将越来越低。因此,正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每个消费者进而整个市场的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2)需求规律表现量的分析——需求价格弹性

上面一般地说明了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的需求规律,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那么价格一定幅度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有多大呢?这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

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

Ed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Q/Q)/(P/P)=(Q/P)·P/Q

若求两点之间一段弧的价格弹性,如果简单套用上述定义公式,则同一段弧在价格下降时,价格上升时会得到不同的值。为了消除这一差别,价格和需求量都取变动前后的平均值,所以计算弧弹性的公式一般是:

Ed =Q/P·P/Q =Q/P·[P1 + P2/2 ÷(Q1 + Q2/2]

=Q/P·[P1 + P2/Q1 + Q2]

当△P0时,即求某一点的点弹性,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公式,Ed =(Q/Q)÷(P/P)(Q/P)·P/Q,,可得到点弹性计算公式:

Ed = limP0(Q/P)· P/ Q(dQ/dP)· P/Q

用求导数的方法计算点弹性,只要知道一条需求曲线的函数形态,就可以求出各点的弹性系数。例如,已知需求函数为Q120-20P,则:

dQ/dP =-20

E= dQ/dP ×P/Q =(-20) ×P/(120-20P)=P?(p-6) 

这时就可求出任何价格水平的弹性系数。

按照|Ed|1还是>1 ,可以把需求弹性分成是缺乏弹性还是富有弹性。|Ed|1,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Ed|1,表示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这里指绝对值)主要取决于(1)商品本身被需要的程度,如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且比较稳定,需求弹性就小。而对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需求弹性就大。(2)商品的可替代的程度。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其需求弹性就越大;反之,则需求弹性就越小。(3)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而言,一种商品的用途越多,其需求 弹性就越大。此外,时间、地域差别、消费习惯、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因素也会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价格进行调节的经济,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必多加干预。因为这类商品,不只通过市场竞争可以使价格下降到接近于成本,并增加商品量,即使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能任意抬高价格,因为提高价格会使销售量下降,到一定程度也会使总收益降低。

然而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政府就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加以必要的干预。因为这类商品,一般不能通过降价而只能通过提价的办法增加总收益,因此,生产这类产品的部门,如农业,很容易因市场价格下降而受到损失。同时,又容易被人控制,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来获取暴利。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实行支持价格(即对某些产品规定最低价格)政策,如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采取对农业的支持价格政策就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稳定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后一种情况下,则应该实行限价(即对某些产品规定最高价格)政策,在特定情况下,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这些产品的最高价格以至采取更强有力的干预措施。这对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也是很有必要的。[2]

2. 供给规律

1)供给函数、供给曲线与供给规律

经济分析所讲的供给(supply)和需求一样,总是意指一定市场上在一定时期内(如一月或一年)与每一销售价格相对应,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所以供给也是出售愿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如果只有供给能力而无出售愿望,那就不形成实际的供给。

影响商品的供给有多种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他商品的价格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都会影响某种商品的供给。对于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影响供给量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也可以用数学函数表示为:Qs = g ( abcd,……n) 。它表示商品的供给数量Qs影响该商品供给的各种因素abcd、……n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Qs数值的大小是由abcd、……n的数值决定的,并且随着后者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商品供给量同影响它的各种因素关系的函数,称为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

    假定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只单独研究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那么供给函数就可记作:Qs = g( P )。从人们的日常经验就可以知道,供给价格函数是一个增函数,即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关系。如果以价格为纵座标,商品量为横座标,那么就可以得出供给量随价格的提高而增加,即斜率为正值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称供给曲线(supply curve)。

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这就是所谓的供给定理或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

供给规律所说明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同方向变动关系可以用生产它的边际成本(实质上就是劳动耗费)递增规律来解释。在经济中,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在生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供给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日益紧张,因而再生产一定商品所耗的成本、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随之增加,,价值,从而价格上升,因此,只有在商品价格上升时,供给才会增加。

2)供给规律表现量的分析——供给价格弹性

上面一般地说明了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关系的供给规律,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然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价格一定幅度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的程度,这就是关于供给的价格弹性问题。

供给的价格弹性,它表示某一商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是:

ES=供给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Q/Q)/(P/P) =(Q/P)· P/Q

同需求价格弹性计算方法相同,供给弹性的弧弹性公式为:

Es =(△Q/P)·[P1 + P2/Q1 + Q2

点弹性公式为:

Es =(△Q/P)·P/ Q=(dQ/dP)·P/Q

由于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的变动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同方向变动的,因此供给弹性系数是正值。

同需求价格弹性一样,按照Es1还是>1 ,也可以把供给弹性分成是缺乏弹性还是富有弹性。Es1,此时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Es1,表示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供给价格弹性大小主要依赖于调整产量的难易程度。产量易于调整的产品,供给弹性就大,产量难以调整的产品,供给弹性就小。1)农业丰歉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然,工业对自然的依赖比较小,故农产品供给弹性小,工业产品供给弹性大。2)在工业中,原材料的稀缺程度直接影响着产量调整的难易,产品的原材料短缺,难以取得,产量难以调整;反之原材料丰富,容易解决,产量也就易于调整。3)在原材料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产量调整难易从而供给弹性的大小,则取决于生产的难易程度。需要的技术和技术装备程度比较高,投资比较大,周期比较长的产品生产,产量较难调整,供给弹性比较小。反之供给弹性就比较大。

上述影响供给弹性大小的各种因素,从统一的成本角度来看,那就是表现为: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递增的,供给弹性就大;反之,单位成本递减的,则供给弹性就小。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价格进行调节的经济,对于供给富有弹性的商品,也同样可以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因为这类商品,价格稍有提高,供给就会很快增加,通过市场竞争,价格就会下降。价格稍有下降,供给就会很快减少,通过竞争,价格就会增加。由此,市场后面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能使供求保持均衡状态。

对于供给缺乏弹性的产品,也同对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一样,就会出现“市场失灵”, 政府就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加以必要的干预。因为这类商品,一般不易以至很难通过价格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有关产品的供给,使供求达到平衡。例如对房地产、煤、气、电、这样一些商品,提高价格可以增加这类企业的收入,但并不一定能增加供给。也正因此,这类供给缺乏弹性的物品生产,也就最容易被人控制、通过抬价来获取暴利。因此,对于这类企业生产,如果是私人经营,政府就必须对之加强管理,特别是定价管理。而不能放任不管,由企业自由定价。

3.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含义

需求规律说明了某一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需求量即Qdf( P),供给规律说明了某一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即Qs = g( P )。当QdQs,即f( P)=g( P )时,该商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就称为均衡价格。因此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是指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其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也就是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其市场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与均衡价格相对应的交易量,称为均衡交易量或称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

2)均衡价格的形成

在竞争性的商品市场上,对于某一商品的任一价格,其相应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往往是不相等的,或是高于均衡价格,或是低于均衡价格。但在价格高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均衡点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得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将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即达到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达到这样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显然,在西方经济学上所称的均衡价格就是马克思所称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供给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合乎社会需求时再生产一个产品所费时的一般劳动时间。在纯粹的市场竞争经济中,均衡是必然要出现的一种趋势。市场供求的不平衡,引起价格的围绕均衡价格的上下波动,而市场价格一旦背离均衡价格,由于供求的相互作用,又有自发恢复到均衡的趋势。

3)均衡价格的实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格和价值又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可是,在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价值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得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将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即达到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达到这样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显然,在西方经济学上所称的均衡价格就是马克思所称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供给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合乎社会需求时再生产一个产品所费时的一般劳动时间。

§3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需求与供给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我们在谈到需求函数时,指出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有多种因素,然后假定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单独研究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的需求规律。为了把这种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同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相区别。经济学上又把这种因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将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前者,需求量的变动是沿着表达一种给定需求的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后者,需求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

影响需求变动即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的有消费者的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偏好等。

2)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

消费者的收入提高,人们会发现,与任一价格相应的需求量都较前增加,或者与购买任一数量的商品相对应,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较前提高,这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同样,如果消费者的收入下降,与任一价格相对应,需求量较前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收入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收入弹性公式为:

Em  =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收入变动的比率=(△Q/Q)/(I/I)=(Q/I)·I/Q

或:

Ed =Q/I·[I1 +I2/2÷(Q1 + Q2/2]

=Q/I·[I1 + I2/Q1 + Q2]

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提高,商品的需求量是增加的,其收入弹性系数是正,即Em0。可是,由于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商品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对某些商品需求量反而因此减少了,其收入弹性系数不是正而是负,即Em0。这种商品即称为劣等品。前者收入弹性系数是正,即Em0的商品则称为正常品。

在正常品中,其收入弹性系数可等于1,大于1(奢侈品),或小于1(必需品)。这里要注意的是,收入弹性并不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而取决于消费者购买时的收入水平。这是因为,收入水平提高时,有的本来是奢侈品的东西会变为必需品,本来被认为是正常商品的东西,可能会被认为是劣等品。

由于收入弹性大的的行业,需求量的增长要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发展速度应快些,而收入弹性小的行业,速度应当慢些。以至有的行业将逐步被淘汰,而许多新兴行业将不断出现并得到发展。

某种商品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化,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里的相关商品又可分为两种类别:互替品和互补品。

许多商品相互间存在着互替关系或互补关系,存在互替关系的两种商品称为互替品,即是用途可以互相替换的商品,如棉织品和化纤品。存在互补关系的两种商品称为互补品,即一种商品的使用需要以另一种商品作补充,如汽车和汽油。

对于存在着互替关系的互替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上升),会导致减少(增加)购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对于存在着互补关系的互补品,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下降);会导致减少(增加)购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其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这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交叉弹性公式为:

Exy  = x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y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Qx/Qx)/(Py/Py)=(Qx/Py)·Py/Qx

或:

Exy=Qx/Py·[Py1 +Py2/2÷(Qx1 + Qx2/2]

=Qx/Py·[Py1 + Py2/Qx1 + Qx2]

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正值,,即Exy0,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为互替品。其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就越强。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负值,,即Exy0,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为互补品。其弹性系数越大,互补性就越强。当然如果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为零,即Exy0,则说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并不随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发生变动,两者既非互替品亦非互补品,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是相对独立的两种商品。

产品需求的交叉弹性告诉人们,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到替代品和互补品之间的相互影响,否则,变动价格可能会对销路和收益产生不良后果。

消费者的偏好对需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增强以至对某种品牌商品流行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反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减弱以至对某种样式过时,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另外,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以至如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都有可能会影响商品的需求。

3)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前面我们在谈到供给函数时,指出影响某种商品的供给有多种因素,然后假定影响供给量的其他因素不变,单独研究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关系的供给规律。为了把这种由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同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相区别。经济学上又把这种因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而将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反映在供给曲线上,前者,供给量的变动是沿着表达一种给定供给的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后者,供给的变动在图形上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影响供给变动即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的有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生产要素的价格、其他商品的和对未来的预测等,在农业中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供给影响很大。另外,其他如厂商数量、时间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到供给。

例如,由于生产技术进步,或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息等)下降,每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在这场合,同过去比较,与任一供给量相对应,生产者要求的卖价将较低,或者换一种说法,与任一卖价相对应,生产者愿意供应的产量将增加。这种由于技术进步或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引起的供给的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同理,假设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引起了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则与任一给定产量相对应,生产者要求的卖价会较高,这表现为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2.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以上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分析,是在假定需求和供给既定,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给定且不发生移动的前提下进行的,此时,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上会出现商品的过剩或短缺,却并不影响市场本身的均衡。但是,如果需求和供给发生了变化,即需求曲线或者供给曲线发生了移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

(1)       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动。

假定某种商品的供给状况不变,需求会因为偏好、收入增加等原因而增加,在图形上即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右移。反之,则表现为需求曲线的左移。在一般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即需求提高,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也增加;反之,需求降低,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也减少。

但是具体变动的幅度,则视供给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供给价格弹性大的,均衡产量增加(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提高(下降)的幅度,如果供给价格弹性是无限大,那就只是均衡产量随着需求的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价格并不因此而提高。反之,供给价格弹性小的,均衡产量增加(减少)的幅度就小于价格提高(下降)的幅度,如果供给价格弹性等于零,那就只是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减少)而上升(下降),产量并不因此而提高。

认识不同供给弹性下,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通常根据所谓总需求决定原理,用提高需求的办法来提高产量,这实际上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各种要素价格既定而供给量无限,即供给有完全弹性(Es →∞)情况下才能成立的。在通常情况下,供给不是完全弹性,是<∞的,因此随着需求增加,价格也总是上升的,并且随着供给弹性的缩小,价格上升幅度增大,产量上升幅度下降,以至到供给完全无弹性,即Es = 0的情况下,这时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升,而不会有产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用提高需求来刺激生产的办法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行得通的,对于要素特别是原材料供给不成问题的,供给弹性大的,可以也应该根据需求决定原理,通过提高需求来刺激生产的增长。但对于供给缺乏以至完全无弹性的,提高需求,只会使原来紧缺的原材料供给更加紧张,从而提高价格,而供给量并不会因此而有相应的增加,以至没有增加。 [3]

(2)     需求不变,供给发生变动。

假定某种商品的需求状况不变,供给会因为技术的提高、要素价格的下降等原因而增加,在图形上即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右移。反之,则表现为供给曲线的左移。在一般情况下,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

但是具体变动的幅度,也得视需求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均衡产量增加(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提高)的幅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是无限大,那就只是均衡产量随着供给的增加(减少)而增加(减少),价格并不因此而下降。反之,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均衡产量增加(减少)的幅度就小于价格下降(提高)的幅度,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均衡数量并不随价格下降而提高。而只是均衡价格随着供给的增加(减少)而下降(上升)。

认识在不同需求弹性情况下,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需求量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物品,提高生产量,通过适当降价以提高销售量,因销售量的提高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还是提高了。可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物品,供给增加了,必然引起价格的下降,可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并没有因此有多少增加,因销售量的提高幅度远远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就反而下降了。

由此可见,提高生产量就能相应增加收益的原理,也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成立的,对于需求弹性大的物品,提高产量也就增加了生产者的收益。但对于需求缺乏以至完全无弹性的物品,增加产量,由于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总收益就反而减少了。[4]

(3) 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

由于在一般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即需求提高,均衡价格提高,均衡产量也增加;反之,需求降低,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也减少。而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减少。因此,在需求和供给都增加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均衡产量会增加,均衡价格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也可能不变,这取决于需求与供给各自增加的力度的大小对比。反之,如果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一般来说。均衡产量减少,均衡价格亦不能确定。

类似地可以推出,如果需求降低,而供给增加时,新的均衡价格一般定会降低,新的均衡产量则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反之,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降低时,新的均衡价格一般定会上升,新的均衡产量则亦不能确定。

所以,为了提高产量,一般可以采用提高需求和增加供给的办法。而为了降低价格,则得采用降低需求和增加供给的办法。

但是,在供给无弹性或几近无弹性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均衡产量,一般只有依赖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来使供给曲线右移,即供给(不是供给量)增加,同时尽可能通过节约来降低需求。因为在技术水平一定情况下,需求提高,一般只会使价格上升,而不会侃产量增加。

同样,在需求无弹性或几近无弹性的情况下,要想增加生产者收入,一般也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扩大该种产品的用途,从而使需求曲线右移,即需求(不是需求量)增加,同时加强生产计划性,避免盲目生产。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供给提高,一般只会使价格下降,而不会使需求量增加或增加很少,从而不会使总收入增加。

              

3.供求规律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影响一般可以概括为

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

但是,由于不同产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不同,所引起的变动大小是大有不同的。在供给完全无弹性的情况下,如果只增加需求,而不改变供给,那就只是均衡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升,均衡产量并不因此而提高。

类似地,在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的情况下,均衡数量并不随价格下降而提高。而只是均衡价格随着供给的增加而下降,从而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尽管有如上特殊情况,但这还只是引起相应变动的幅度大小问题,上述供求规律还是成立的。

上述情况同时说明,在某些供给缺乏特别是无弹性的物品生产,根本办法是要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手段,增加供给(即供给曲线右移),同时尽可能通过节约来降低需求。而在某些供给缺乏特别是无弹性的物品生产,根本办法是是通过技术创新等办法来扩大该种产品的用途,增加需求(即需求曲线右移),同时提高计划水平,让生产适应需求。

本章小结——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这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的劳动时间。”另一是指生产供给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合乎社会需求。不同商品所有者间进行交换,就是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的。商品的价值由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这是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

在存在货币的条件下,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进行的,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在市场上,就是按照一定的价格买卖商品。一般来说,购买者即商品的需求者总是想要以较少的货币购买较多较好的商品,相反,出售者即商品供给者总是想将自己有限的商品换取尽可能多的货币。也就是说,需求者价格越低越好,价格低就多买,价格高就少买。而供给者价格越高越好,价格高就多供给,价格低就少供给。这样,将交易量同价格相联系,就具有这样的两条规律:一是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需求规律。其变动幅度则由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决定。另一是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这就是所谓的供给规律。其变动幅度则由不同商品的供给弹性大小决定。

为了研究方便,需求规律可以用函数表示Qd = f ( P )。称需求函数。如果以价格为纵座标,需求量为横座标,那么就可以得出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的,即斜率为负值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称需求曲线。同样供给规律也可以用供给函数QS = g( P )和供给曲线表示。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值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格和价值又往往是不一致的,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可是,在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出现超额供给,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将迫使销售者降低要价,从而迫使价格下落。反之,在价格低于价值时,就会出现超额需求,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准备买得商品的人提高其出价,从而迫使价格上升。买卖双方的竞争,将最终趋于均衡状态,即达到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达到这样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显然,在西方经济学上所称的均衡价格就是马克思所称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供给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合乎社会需求时再生产一个产品所费时的一般劳动时间。

影响某种商品的需求有多种因素,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由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称为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是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移动,而需求的变动则是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样,影响某种商品的供给也有多种因素,由价格变动引起的供给量变动称为供给量的变动。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沿着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而供给的变动则是表现为整条供给曲线的移动。

既然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由需求和供给决定的,那么,需求和供给的变动(也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就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发生变动。其中:(1)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2)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这被称为供求规律。很明显,供求规律也就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

长期来,我们总是把西方经济学的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和均衡价格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对立起来,一方面,离开了劳动价值理论,纯粹从主观的个人感受和呈现在表面的现象的层次来理解需求、供给和价值,从而使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和均衡价格理论脱离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的基础,没有能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另方面把劳动价值论抽象化和简单化,没有对其进一步加以量化和具体化。事实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掩藏在复杂的市场交换背后的价值的社会本质,同时也说明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和效用的关系,价格高低和供求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的所揭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则是着重从市场供求的角度上来说明市场的均衡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揭示的价值规律是更本质更一般的规律,而西方经济学所揭示的需求规律、供给规律和供求规律则是价值规律的某一方面规律,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将更有助于认识经济事物的内在联系。



[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语言可表述为:总效用函数: TU = fX),则边际效用MU = dTU/dX

随着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MU = dTU/dX0,表示X增加或减少,TU也相应增加或减少,故dTUdX呈同方向变化,但到一定阶段,再增加商品消费时,MU= dTU/dX0,也即dTUdX的变化方向相反。再从边际效用变化率来看,dMU/dX = d/dXdTU/dX= d2TU/dX20,表示随着X的数量递增,边际效用本身相应递减,即dXdMU的符号相反,故其比值小于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几何座标图来表示。

[2]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住房也是人们生活必需品,需求相当缺乏弹性。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房地产商就很容易利用这一个特点,来大肆抬高房价,以获取暴利。而豪宅则又是奢侈品,需求又是富有弹性,同时房地产供给又是缺乏弹性的。因而关系比较复杂,也正由此成了许多人投机获利的场所。对此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研究,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有的人以只适用于有相当大弹性商品的供求规律来为其在房地产商控制下的不断增长的高房价辩解,那不是对经济学的无知,就是对无知人的欺骗。

[3]前面我们说过,普通住房是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而豪宅是奢侈品,需求又是富有弹性,同时因受土地的限制,又是缺乏供给弹性的。正是这种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如果不对之进行特殊的管理,势必会加大住房的供求矛盾,并由此出现一批专门从事炒房以谋暴利的投机者。

[4] 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丰收使价格下降,而价格下降并不使需求增加多少,结果就有了增产不增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