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证创设成为券商的饕餮大餐


    本是用来支付股改对价的权证,许多中小投资者却成为其“殉葬品”,这在权证创设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如果不是因为股改,或许权证不会在九年之后重回市场。股改中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少付对价或者不支付对价,权证这一“创新”金融产品被利用起来。毋庸置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无偿”派发权证,获得了利益上的最大化。但很显然,权证并没有为参与股改的投资者带来多少利益上的好处。

    相关股改权证上市后,其投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由于实施的是T+0交易制度,又由于其涨跌幅比股票的10%要高出不少,诸多投机资金趋之若鹜。在一个靠资金实力说话的市场中,大资金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将权证玩弄于股掌之间,并从中牟取暴利,而中小投资者则成为被“鱼肉”的对象,这在诸多统计数据中得到了证明。

    事实上,不仅大资金是权证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某些权证可以创设,券商亦是其中的大赢家,甚至是最大的赢家。

    来自券商的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共有26家券商对15只权证进行了781次的创设和注销,实现利润约263亿元左右。在创设获利前十名的券商中,中信证券以66.76亿元高居首位,招商证券以18.82亿元位居次席,排名第十的申银万国也有10.48亿元进账。中信证券发布的业绩预增公告显示,预计公司2007年的净利润同比上升将超过4倍,即不少于118.55亿元。也就是说,在中信证券去年实现的利润中,权证创设占据其中一半以上的比重。而去年某些券商能够交出一份亮丽的“成绩单”,显然也与通过创设增收不无关系。

    本应该由投资者单独享受的权证,却遭遇券商的抢食,不能说不是极大的讽刺,也说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还任重而道远。尽管监管层常常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挂在嘴边,但实际上,透过券商创设权证,一切都一目了然。

    问题在于,这样的制度真实地存在着,并且还不断被复制。自武钢权证被创设开始,及至目前仍在交易的南航权证,券商的创设可谓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南航权证,更是达到惊人的极致。

    南航JTP1认沽权证首次流通份额为14亿份,而目前却高达127.6亿份。由于南航权证的行权价为7.43元,要想南方航空的股价跌到7.43元,至少目前还很难达到。而券商的创设却是前赴后继,这也导致了南航权证的价格飞流直下,从最高时的2.60元跌至最低点的0.33元。尽管近几个交易日南航权证在大盘暴跌的过程有所表现,但无疑仍有许多的投资者在其中栽了跟斗。

    如果不是券商的纷纷创设,很难想象南航权证在远没有到行权期前会有如此糟糕的表现。而券商却在南航权证处于高位时创设,在价格处于低位时买回注销,从中大肆渔利参与权证炒作的投资者,也为自身的业绩抹上了“浓重”的一笔。特别是在标的股票价格高企,相关权证最终无法脱离归零命运的情形下更是如此。

    国内券商由于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大熊市时遭遇了全行业性的亏损。因此,提升券商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如何让券商能够在市场中“活”下去成为监管层一直必须面对的难题。但是,如果靠权证创设这种恶劣的手段进行利益输送,而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置于不顾,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权证创设成为券商的饕餮大餐,说明制度建设上存在问题。尽管监管层一直以来欲加强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但如此的“制度建设”必然带来更多的非议,也必然会招致市场的诟病。

    权证本是一种投机性极强的金融产品,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但监管层却常常对权证交易作出些匪夷所思的举措来。如权证遭到暴炒时,往往实施临时停牌以警示其中的风险,而一旦持续下跌,却又不闻不问,似乎是这些一钱不值的权证只能大跌而不能大涨,不知这又是什么逻辑?

    笔者以为,对于券商大肆创设权证的行为该收紧了。否则,除了中小投资者利益毫无保障,打击其入市的信心之外,更严重的是还会在整个市场中形成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