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误国:叶名琛梦断广州城


  迷信想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尽管如今已是科学时代,相信迷信的人仍然不少。前些时候有消息说,国家行政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相信迷信。可见,传统文化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改变真的不太容易。

  其实,看相算命求神拜佛只是个人信仰,也算不上什么坏事。许多时候,宗教信仰还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时不报,时间未到”之类的戒训,从道德层次上讲,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不过,如果过于相信迷信,则有可能鬼迷心窍误入歧途。比如媒体曾报道过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就是信了某“大师”预测说他有“入阁”的命,但命里还“缺桥”,便不惜劳民伤财,耗资数亿元在水库上架桥、让国道改道。另有河南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找人算了一卦后,在“大师”的指点下,杜保乾一声令下将全县城都涂成了红色,为的是逢凶化吉,保佑自己平步青云。这就是误国害民了。

  迷信误国在清朝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竟“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就同他做了一个梦有关。战前的一个晚上,叶名琛做了个梦,梦中说英法联军必不敢进攻。因此,他便把英法军队发出的最后通牒当做“纯属恫吓”。下属要求严守,他一律不听。然而,战局的进展却完全出乎他预料之外,英法联军轻而易举就攻占了广州城。

  千万别以为叶名琛是个糊涂虫,叶名琛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干的人,26岁中进士,38岁作巡抚,43岁作总督,46岁时便已经官居极品。叶名琛到广东后,先任巡抚,后升总督。其时广东治安混乱,义军蜂起,叶名琛实行血腥镇压。在广东洪军起义的高峰期,叶名琛亲自处决犯人,一天中有时竟然屠杀义军俘虏近千人,1855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中就有七万五千人被杀。在广州保卫战中,叶名琛以一万五千兵勇,击退了号称有二十万之众的洪军(即广东天地会,又称洪门,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确保了省城安全。而对于太平军,叶名琛集结精兵严守广东边境,并派骁将福兴率兵入湖南参战。同时,由于叶名琛治理有方,广东财政比较宽裕,源源不断地向朝廷输送了数以千万两白银计的军饷,仅1851年7月,清廷一次即令广东统筹一百万两白银拨解广西。因此,叶名琛深得咸丰皇帝宠信。

  可是,这样一个才干出众的人,却因为相信迷信,加之刚愎自用,最后一败涂地。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法国以“马赖事件”为借口,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叶名琛竟盲目认为英国女王不愿意真正发动侵华战争,因而不做任何积极的军事上的防御部署。1857年10月下旬,英法联军5600多人集结于港澳地区,准备大举进犯的广州。10月27日,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法国全权大使葛罗照会叶名琛,要求入城“修约”,“赔偿损失”,英军把守河南地区各炮台等,限令十日内答复。对于英法等国相互勾结以及迫在眉睫的战争形势,叶名琛仍以为“该夷不过虚张声势”,相反却迷信之前某个晚上做的一个梦,坚信“(十一月)十五日后便无事”,不做任何应战准备。部将僚属请求调兵设防,广州商民请求团练自卫,均不允准。相反下令:“不准擅杀夷人。”结果造成水路陆路毫无准备,广州事实上成了不设防的城市。12月底,英法联军在致叶名琛最后之哀的美敦书限期答复不果后,开始攻打广州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虽英勇抵抗,但城大兵少,相继战死。广州将军穆克德纳与广东巡抚柏贵随后投降。1858年1月6日,叶名琛在总督府被俘。据说,被俘时总督府官员人马大都四散奔逃,惟有叶名琛却端坐厅堂,照常批阅公文,部下劝而不动。这样的镇定自若不知道是不是绝望的一种表现方式。

  对于叶名琛为何相信迷信,或许同他小时候算过一回命有一定渊源。叶名琛生于1807年11月(嘉庆十二年),祖籍江苏溧水柘塘叶家村,自曾祖起移居湖北汉阳。史载叶名琛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与其弟叶名沣“以诗文鸣一时”。叶名琛的父亲是开药号的,有一天药号来了一位算命先生。望子成龙心切的叶父便给两个儿子各算了一命。算命先生拿了生庚时辰,推算出叶名琛兄弟一个仕途顺畅一个财运亨通。特别是叶名琛,有“辅佐帝王”之命,凡事皆有“神仙护佑”。叶父高兴得要命,竟打发了算命先生十两银子。后来叶名琛平步青云,一直很相信这是命里注定。叶名琛到广东做官后,家里仍供着菩萨,常年香火不断。不过,野史记载他供奉的菩萨是八仙过海中的吕洞宾,却不知道是什么来历。

  除了迷信因素之外,叶名琛之所以对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判断失误,同他所获得的情报失真也有极大的关系。当时清政府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叶名琛只能通过香港断断续续获得英国的一些消息。“亚罗号事件”后,尽管英国帕麦斯顿内阁力主以武力同中国交涉,但在国内遭到很大非议。英国议会下院曾通过动议,认为出兵中国缺乏依据。没想到帕麦斯顿竟为此解散下院,另行选举。重新选出的下院以多数票通过了帕麦斯顿内阁的战争政策。但叶名琛只知英国议会下院反对出兵中国,却不知后来发生的变故,更不知法国也以“马赖事件”为由参与其中,所以他始终坚信英军不会真正攻打广州,以致酿成大错。

  1859年1月5日,英兵将叶名琛掳到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上。作为两广地方最高指挥官、清朝从一品大员,虽然束手被擒,处境难堪,但据当时的《香港纪事报》载,叶名琛仍保持了庄重高贵举止,军舰上所有军官也很尊敬他。直到2月23日驶离香港,他在小小的军舰上生活了48天。3月12日晚,“无畏号”抵达印度加尔各答。三天后,叶名琛穿着整齐的清朝官服走上甲板,频频向人们鞠躬致意。上岸后,叶名琛暂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后搬到托里贡的住宅,他写了一首怀念广州镇海楼的诗,诗中自称“海上苏武”。在加尔各答一年多的日子里,叶名琛十分关注时事新闻,他每天早晨起床,迫不及待地等候当地报纸的到来,让人翻译给他听。每当有不利于清朝的战况时,击节叹息;若有中国获胜的信息,则喜形于色。1860年4月9日,叶名琛死于寓所。据叶名琛的中国仆人说,早在3月20日,从国内带去的食物已尽,他们打算去购买,叶氏不允。以后英籍翻译官屡次将食物送来,叶名琛都拒绝不用,他实际上是绝食而死的。叶名琛绝食前曾让他的仆人记录下了他的遗言:“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启衅,究竟孰是孰非,乃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期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我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叶名琛临死前还不忘“皇上天恩”,却不知在他被俘之后,清朝廷不仅没有设法营救他,反而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视他为罪人。官方甚至声称:“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史书上说咸丰皇帝当时是这样评价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故叶名琛有了“六不”总督之骂名。不过,一百多年后,澳大利亚籍学者黄宇和,却从英国国家档案馆翻阅了当年英法联军攻破广州后劫走的文件,写了一本《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黄宇和先生在书中逐条回应了12字的定评:“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正规军正在讨伐洪兵,非正规兵由于无薪可支,多数已经解散;“不和”,是的,一直不和;“不守”,守的,当然犯了不少错误;“不死”,未必,他可能就是自杀的;“不降”,是的,不降;“不走”,是的,没有走,更准确地说,是不能走。往事渐渐被岁月的浮尘笼罩。或许,当时的叶名琛真的有太多的无奈。(文/谢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