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元月份的股市,寒气袭人。
美欧股市一片惨绿,亚太市场也不例外,包括前两年牛市冲天的国内A股市场同样如此。美国次债危机像一个幽灵,肆意冲击着每一位投资者那敏感的神经。
自去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摸高6124点之后,A股市场便步入了调整。在经过了一波下跌之后,本以为前次低点4778点将成下一波行情的起点,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上证指数在多重因素的的影响再次踏上了调整之旅。
1月21日,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的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在市场上引起了连锁反应。不仅中国平安自身被封于跌停,而且导致上证指数大幅下跌5.14%。次日,股指跌幅加剧,幅度高达7.22%,沪深两市近千只个股跌停,市场再现“5·30”那凄惨的一幕。如果说次债危机以及外围市场的下跌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还在心理层面的话,那么中国平安再融资这颗“重磅炸弹”无形中成了压垮A股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仅如此,A股市场的暴跌对于市场信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表现在盘面上,反弹无力,成交量无法跟上,事实上这为1月28日的再次暴跌埋下了伏笔,也为其后的股指跌穿年线埋下了伏笔。
其实,在1月21、22日连续暴跌后,笔者就在关注监管层的动向,结果让笔者深深地感到失望。也正因为如此,1月24日,笔者在金融界网站发表了题为《面对暴跌不能无动于衷》一文(事后看笔者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呼吁监管层面对此次暴跌应该进行救市的)。文章指出,面对暴跌不能无动于衷,对监管层来说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本周的这种情形下,这不同于行政干预。其实,在美国股市中,“9·11”恐怖袭击也好,还是其它突发重大事件也好,都会有高层人士出面讲话来维护市场的稳定,进而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这值得我们的股市管理者好好学习与借鉴。
也许是位卑言轻从而没有影响力,也许是监管层其时对于“救市”根本就不屑一顾。但是,此后市场的疲弱表现以及28日的再次大跌让监管层不得不有所表示。于是乎,《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暂行)》(征求意见稿)面世了。欲放行券商集合理财,被认为是监管层的救市举措。至少,此次这个2005年就被监管层叫停的券商个人定向理财的重新放行,被猜测为是监管层对市场的一种态度,并将其视为一大利好。但实话实说,这一利好的“实质性”相当有限,并且还只能属于“画饼充饥”的范畴。因此,对于目前暴跌的市场来说,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股指试探性地下穿年线到连续两个交易日跌破年线收盘,似乎更能说明某些问题,毕竟年线向来都有“牛熊分界线”之称。不管其代表性到底如此,但股指的持续下跌,以及整个市场信心的涣散却是不争的事实。
2月1日,上证指数今年第二次收在年线下方;2日,媒体报道了南方盛元红利和建信优势动力两只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并即将于近期发行的消息。也正是这条消息,被解读为监管层正式进行“救市”。
去年9月份开始暂停股票型新基金发行,主要是因为当时市场太过火爆。蓝筹股、权重股大幅飙升,蓝筹泡沫横飞,客观上放大了市场的风险,监管层因之不得不“市场化”停止了新基金的发行。此次的重新开闸,可以说是在市场的倒逼下出台的。
这是一次迟到的“救市”,相比于美联储的“紧急”降息,我们的反映则显得迟缓许多。而且,这还是在市场一片呼吁救市的大环境下出台的。尽管如此,这还仅仅只是市场的“解读”而已,监管层在救市问题上并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表态。
在股指已经出现大幅下跌,投资者信心遭遇重大挫折的背景下的“救市”,到底还有多大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正如美联储降息时的“紧急”值得学习与借鉴一样,监管层不能在打压市场时能够“半夜鸡叫”,而在市场需要安抚时却一点也意识不到“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