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惠农”纲领看,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手段,是农民的“命根子”。谁解决了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爱戴。虽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四位领袖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关注焦点却是共同的。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出身农民的毛泽东,更加知道农民最需要的什么。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纲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多次作过实地调查研究,1927年3月5日毛泽东撰写并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毛泽东深深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没有土地,农民就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谁若能够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就会不惜性命地跟着谁走。毛泽东为了能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在秋收起义时就实施了一个土地纲领性文件:没收一切土地(后来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然后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民。曾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没收一切土地呢?毛泽东回答说:“如此方可安民”。但是,为了团结最广大的同盟者以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有步骤、有区别地逐步消灭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就这样毛泽东的土地政策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问题,“翻身农民不忘党,幸福感谢毛主席”,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去,保卫取得土地的成果。中国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仍然处于基础地位,农民问题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导思想是: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整个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开始,采取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各种联产计酬和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然后逐步深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出土地公有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双层经营机制长期不变,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业也可以引进外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允许一部分农民可以先富起来等一系列政策,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的精辟论述。使中国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富裕了农民,国家就强盛了。
江泽民同志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1998年9月25日)一文指出: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江泽民同志《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2001年12月25日)一文指出,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子,把农村人口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该文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土地问题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很多皇朝都是由于封建地主大搞土地兼并最后引起社会动荡而垮台的。对土地问题一定要慎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能随便动,更不能随便什么人就去买断了。”“对有限的土地要坚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胡锦涛同志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缴纳的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了,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征收农业税的“皇粮国税”已经绵绵延续了2600年便成为了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反而给农民大量土地补贴,使中国农民深切体会到党的温暖,极大地争取了农民的民心。可以使中国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重要实践,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是: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生产自主权长期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郑重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民心,赢得了中国农民的鼎立支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强盛,走上致富的中国农民一心一意跟党走,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建小康社会。所以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谐民声奔向小康。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手段,是农民的“命根子”。谁解决了中国的农民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爱戴。虽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四位领袖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但是他们对于中国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关注焦点却是共同的。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七年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也就赢得了农民。”出身农民的毛泽东,更加知道农民最需要的什么。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纲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多次作过实地调查研究,1927年3月5日毛泽东撰写并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已经不是宣传而是立即实行的问题。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农民是生产和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毛泽东深深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没有土地,农民就得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谁若能够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农民就会不惜性命地跟着谁走。毛泽东为了能尽快发动农民起来革命,在秋收起义时就实施了一个土地纲领性文件:没收一切土地(后来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然后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贫雇农民。曾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没收一切土地呢?毛泽东回答说:“如此方可安民”。但是,为了团结最广大的同盟者以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党在革命的不同时期,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有步骤、有区别地逐步消灭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就这样毛泽东的土地政策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问题,“翻身农民不忘党,幸福感谢毛主席”,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以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中去,保卫取得土地的成果。中国革命的胜利,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仍然处于基础地位,农民问题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主导思想是:为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整个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开始,采取了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各种联产计酬和土地承包经营方式,然后逐步深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提出土地公有制、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双层经营机制长期不变,以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出了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农业也可以引进外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允许一部分农民可以先富起来等一系列政策,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的精辟论述。使中国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富裕了农民,国家就强盛了。
江泽民同志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1998年9月25日)一文指出:必须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大胆探索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江泽民同志《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2001年12月25日)一文指出,提高我国的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必须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调整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子,把农村人口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该文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土地问题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很多皇朝都是由于封建地主大搞土地兼并最后引起社会动荡而垮台的。对土地问题一定要慎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不能随便动,更不能随便什么人就去买断了。”“对有限的土地要坚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胡锦涛同志宣布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缴纳的农业税这一“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了,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征收农业税的“皇粮国税”已经绵绵延续了2600年便成为了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反而给农民大量土地补贴,使中国农民深切体会到党的温暖,极大地争取了农民的民心。可以使中国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重要实践,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国家对农村土地政策是:农民对土地的经营、生产自主权长期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郑重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中国农民的民心,赢得了中国农民的鼎立支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强盛,走上致富的中国农民一心一意跟党走,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建小康社会。所以说,“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谐民声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