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经历了开国皇帝赫赫扬扬的治理、传承,王朝逐渐由盛而衰,数百年、数十年甚至短命王朝只有数年后,末代皇帝的命运多数异常凄惨,成了别人手中的“玩偶”,要享受平民待遇而不可得,能得个寿终正寝已经是非常幸运了。
例如那个发明了集权制,当上了中国首任皇帝的秦始皇,自认为是铁打的江山,谁知只是个短命王朝,其子胡亥死于宦官赵高之手,其孙子婴被项羽干掉。接下来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延续达四百年之久的封建帝国,其间两个末代皇帝-西汉平帝与东汉献帝都是在受尽屈辱后非正常死亡。再如隋炀帝被权臣宇文化及所杀;唐哀帝被朱温鸩杀;宋徽宗、钦宗被金国俘虏,受尽折磨惨死;南宋恭帝被大臣陆秀夫背负跳海;元顺帝被杀;明崇桢上吊等等,几乎无一善终。只有后汉蜀国刘禅因愚鲁而病死;清宣统因时代进步而寿终正寝,算是不多的几个例外。
于是有人说,末代皇帝的悲惨命运是对开国皇帝的报应,并列举了后汉三国刘备受禅于刘彰,曹丕受禅于汉献帝,以后其子孙“依样画葫芦”;赵匡胤曾欺侮后周孤儿寡母,其后代也是孤儿寡母被人欺侮等等作为例证。就连汉献帝屡被强臣控制,形同傀儡也是对刘邦大杀功臣的报应。这样的说法语涉迷信,不信也罢。其实,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命运悲惨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是“家天下”的必然结果,只是来得早一天或晚一天罢了。
开国皇帝一般都有些过人之处,多数尚能励精图治,治国安邦也都有一套办法,但他们多数残忍、猜忌、好杀,许多杀功害友之事也为后人所诟病,也因此人们将其末代子孙的悲惨命运归结为对开国皇帝的报应,实际上是一种感情的宣泄。开国皇帝们虽然多数雄才大略,他们开创了一家一姓的朝代,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子孝孙贤。封建社会选择继承人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无嫡才能选庶,无子才能选族人,在这样一个大框架内,由权臣、后妃、太监来左右。不管被选者痴、傻、呆、乜,只要符合条件就有可能被捧上帝位。象后汉蜀国皇帝刘禅、晋惠帝司马衷都属此类;更有甚者,当时的实际握权者为了控制皇帝,故意压制贤者而把弱智者拥上帝位。如秦朝赵高勾结当朝承相李斯,假传圣旨逼死文武双全的皇位继承人,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改立弱智的二子胡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帝位传承制度,帝位继承人逐渐消失了开国皇帝的创业精神,骄奢淫逸起来,尤其是到了后期,多数君昏臣惰,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天灾人祸并至,民怨沸腾,百姓揭竽而起,最终由乱世能臣乘势而起,改朝换代,又开始了新的一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