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精英掌要职民主政治拓空间


党外精英掌要职民主政治拓空间

2007年,随著万钢和陈竺先后出任科技部长和卫生部长要职,非中共人士参政成为政坛新风和关注焦点。今年是中共十七大之后新一届政府任期的开始,有智囊人士透露,2008年,民主党派人士参政的空间将更为广阔,担任职务将更具有期待性。而这一重要举措更凸显中共作为执政党的一种自信和务实,这将为中国民主化进程带来新风。\本报记者 吴永强

盘点中国民主党派人士参政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中共建政之初,民主党派成员跻身政府内阁部长或更高职位者比比皆是,而且相当一部分堪称「有职有权」。多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曾担任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副总理、政务委员、部长等要津职务。如通过选举产生的6位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有宋庆龄、李济深、张澜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56名中央政府委员中有27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的4位政务院副总理中有2位;15名政务委员中有9人;在政务院所辖32个部、会、院、署、行的正职负责人中有13人;在省市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54名。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国务院各部委中仍有非共产党员部长9人。

执政党自信务实

十年「文革」狂飙骤起,这些位高权重的民主党派政治精英们不是退居二线,就是被打倒清算。「文革」之后,一些民主党派的首脑人物虽以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副部长等身份再度现身政坛,但风流云散,早已不复往日辉煌和实质内涵。历时三十五年之久,从中央到地方迄今未见有担任正职的特例。

时届2007年,万钢和陈竺先后以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身份执掌科技部与卫生部两大部门,跻身部长级正职。万钢和陈竺的「入阁」被海外舆论解读为中共作为执政党释放出新的政改信号。而随后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表示:「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长期关注中国政经生态互动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专家、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委员左传长博士接受大公报访谈时认为,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正部级阁员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自身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的充分自信,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面对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错综复杂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广阔的胸襟不断开拓创新,带领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民众,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意志。「这是一种胸襟和气度的体现。」

海外舆论对中国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呼声甚高。近年来,中共高层也并不讳言政治民主化改革。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公开撰文《民主是个好东西》,为民主政治鼓与呼。左传长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主动、直接推动下开展的,一方面不断扩大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一方面不断扩大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力度。

中国的民主党派成员多集中在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虽然大多为高层次的高级知识分子,但在政务事务方面,大多履行建言献策、决策咨询、提供参考征询等作用,在政务事务的决断方面,鲜有「话语决策权和执行权」。三十五年来,民主党派人士担任政府公职虽然也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副省长等高位,但民主党派成员和团体似乎更多的充当建言献策的角色,议政而并不参政。

从建言到掌要职

在为议政建言献策而进行的调研方面,民主党派的调研相比较如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中共直属智囊机构而言,也不够专业和权威。原九三学社秘书长刘荣汉坦承:「坦率地说,我们的调研没有专门研究机构进行的调研质量高。」因而,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作用也难免打折扣,更遑论「话语权」。

万钢、陈竺出任部委正职领导,在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柳建辉教授看来,这显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必然体现各民主党派的诉求。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形式是多样的,而担任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正职是参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很有说服力的标志。从建言献策到以部委高官身份直接制定政策、推行决策执行,可谓丰富了民主党派等非中共人士参政的内涵。

曾参与民主党派事务调研的党建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透露,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学院接受培训的非中共人士,不乏担任审计、劳保、林业、环保、水利、信息产业等领域政府部门实职人员,其任职道路明显拓宽。可以期待,2008年非中共人士的参政空间会更加扩大,不会受「副职」和「文教卫」领域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