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批农民涌进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中国特色的“打工”经济。据有关数据显示,其数量已超过2亿,已接近甚至超过中国传统产业工人数量。大批农民入城解决了城市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在农村却出现了“劳荒”,影响了农业生产。据了解,现在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其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其劳作能力不强;二是外出务工者请假回来突击生产,帮助家中收种,但其行色匆匆,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分所占比例很小。由于“劳荒”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度,收种进度明显降低。而且收种质量也大大下降。
近年来,即使国家有免征农业税及进行粮食直补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民以种粮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励绩效仍然有限。其结果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出现较为严重的单向非均衡流动现象。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多管齐下,进一步“安农心”,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让种粮农民有利可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施差异性区域扶持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予更多的投入支持,从更宏观的层面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和紧缺已经敲响警钟,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局面,城市发展尽管重要,但不能建立在牺牲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城市劳动力短缺,让农民放下农田到城市淘金,说明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依然还不够,无法满足农民的物质需求。同时,城市发展更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建设,尽量减少使用农村劳动力,让他们安心的在土地上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