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特定优势的主流FDI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实践调整其假设条件,但仍未形成较清晰完整的理论解释。本文提出以获取优势为目的的FDI理论可以涵盖特定优势理论,并进一步梳理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和典型实践案例。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定优势,获取优势
Abstract:
The main-stream FDI theory based on specific advantages has been revising to give explanation on the direct investment activitie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however, it is hard to form a consistent frame to cover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multinationals.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specific advantage can be viewed as a part of advantage acquisition process and further outlined a framework on how China enterprises go abroad with actual case studies provided.
Keywords: Developing Country,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Specific Advantage, Advantage Acquisition
中国企业走出去,已不仅仅是未来的战略设想,也是在当下中国经济条件下提出的缓解外部压力的一个重要解决途径。在实践层面上,不少企业已经走出去了,而且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尽管如此,走出去的企业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散兵游勇状态。如何壮大海外经营的中国军团,需要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并使其行之有效地指导企业的跨国经营实践。
发展中国家FDI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产品通过贸易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已是人所共知、举世瞩目的现象,中国商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指企业将经营运作的实体放在境外,一般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活动实现。
FDI理论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海默注意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特点是具有东道国厂商缺乏的垄断优势,通过跨国经营能够扩大市场、提高利润。那时正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几乎所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都是西方学者,他们的关注对象集中在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上。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始终落后于实践,其主流地位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经营的起到了限制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优势先决论无法对之提供满意的解释,主流FDI学者如邓宁等开始修补自己的理论假设,同时一些学者转向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这期间,刘易斯·威尔斯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坎特维尔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轨迹(IDP)理论,此外,小岛清、小泽智辉从日本的实践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和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可以看到无论这些学者如何尝试创新,都无法彻底摆脱将企业跨国经营建立在预先必须具备某种优势条件,从而形成了限制FDI理论创新的路径约束。
小规模技术理论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具有适合小市场服务的小规模批量生产、劳动密集型、低成本技术,满足东道国市场需要 |
仅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一定的解释力 |
具备小规模技术优势作为FDI的先决条件,强调技术的适应性作为一种竞争优势 |
技术地方化理论 |
发展中国家除具备小规模技术,还通过对引进成熟技术的消化、创新形成在小规模技术条件下具备更高效益的竞争优势 |
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之间企业直接投资中具有技术相对比较优势的情形 |
具有对广泛扩散的标准化技术进行有限创新、调整和完善而形成的技术优势为FDI先决条件,仍属于垄断性的竞争优势 |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发展中国家具有内生技术创新能力,能促使本国技术升级,获得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顺序是先周边国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为获得更复杂的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
在技术获取型FDI之前必须有个产业升级和技术/经验积累过程 |
虽未明确设置需具备的优势前提,但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需要一个准备阶段,隐含了技术创新能力高于东道国企业的假设,设置了门槛条件 |
边际产业投资理论 |
以本国已经或即将失去比较优势,但相对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 |
仅解释了日本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FDI活动 |
以比较优势为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的前提 |
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发展中国家要从发达国家FDI流入中提高和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从而进行以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出口导向为条件的对外直接投资 |
建立在邓宁投资发展轨迹理论基础上 |
以先从发达国家的FDI流入中获取和提高自身比较优势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 |
表1
近年来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有很多,对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依据和动因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宝贡敏(1996)提出发展中国家FDI的基本动机为控制市场、追求规模经济,提出了逆向FDI的非主要动机有市场多元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马亚明、张岩贵(2000)沿用尼克博克将企业策略作为独立变量的思路,运用非合作博弈方法,提出发展中国家FDI是其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挑战和压力的一种策略和手段,即使不存在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进行策略竞争型FDI。彭磊(2004)以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市场领先地位而进行逆向FDI的模型,将逆向FDI归结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策略。吴彬、黄韬(1997)提出将FDI分成“经验获得阶段”和“利用攫取阶段”,与东道国相比处于优势的企业,主要从事利润攫取型FDI,反之则主要从事经验获得型FDI。刘海云(1998)提出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逆向FDI属于学习和积累经验阶段。冼国明、杨锐(1998)认为发展中FDI是一个从学习型FDI再到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竞争策略型FDI)的转换过程。冯雁秋(2000)提出“无阶段周期理论”,划分阶段的依据是边际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转换,在每个阶段,学习型对外投资和优势型对外投资所处的位置不一样。这些学者都注意到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不一定需要预先具备某种优势,但还没有从理论上确立非特定优势的FDI存在的依据。更多的学者沿袭着传统的比较优势思路,如聂名华(2001)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应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通过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实现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化。张宏(1999)认为一过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的优势是相对性而非绝对性的。孙建中(2000)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综合优势,表现在投资动机、差别优势和发展空间上。比较优势应该是FDI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没有证据显示其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以获取优势为目的FDI涵盖特定优势理论
跨国经营的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层面看,借助某种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不是少数,但并不能就此断定没有所谓优势的企业便无法走出去,事实也给出了很多反例,特别是中国企业在近十年间的跨国经营实践案例都说明我们必须更全面地分析这种现象,为大批国内企业走出去找到理论支撑。
基于特定优势的FDI理论只关注到如何利用优势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和收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与当时东道国的优势相对而言微不足道有很大关系。尽管如此,作为主流FDI通论的折衷理论(OIL)里,已将东道国优势,即区位优势作为FDI的充分条件。换言之,如果东道国不具备这种优势,就无法吸引境外企业来投资,反过来也就是说,从贸易发展到契约投资再到直接投资的形式升级,是为了利用或获取更多的优势。具有特定优势的企业在FDI时,相对而言具备了更好的起始条件,与通过FDI获取更多的优势资源的目的并无矛盾[1]。凡是建立在优势先决条件下的FDI假说,都可以纳入以获取优势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解释框架中[2]。
我们可以将中国企业按是否已经具备特定优势分为两大类,只要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和条件就会走出去,获得技术、管理、信息、品牌、渠道等中间产品,最终获得新的市场空间或收益,从而增强了投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使整个国家受益(如图1)[3]。启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跨国经营战略动机、母国是否支持、东道国是否设置了政策限制,同时也和具体的行业和企业能力有关。
图1
对于具备特定优势的企业而言,走出去也是寻求优势资源互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不具备特定优势的企业通过FDI而获得优势资源[4],其实只是一种特例。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近几年的实践也反映出这种趋势,中国培养了大批低成本的年轻研究人员使得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可以大大增强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优化其整体成本结构,形成了1+1〉2的协同优势。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企业只是一味依赖国内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而不主动走出去获取发达国家的优势资源,很快也会丧失掉最后一块生存空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框架模型
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有三层关坎。最外层是经营政策环境,由母国和东道国政府设定,也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有关,这是外部因素,企业无法改变。再往里,是由东道国的同行建立的市场环境,也属于外部因素。但中国企业仍有机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东道国市场的欢迎。最里边是企业竞争力,是自身因素,在对方给予的空间里,能做多少,能做多好,全在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小和发展的潜力。
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企业有无全球化发展战略是将企业带进这个竞技场的前提,比赛开始之后,每一层次都可能发生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因素、多主体的动态博弈局面,每一层的形状和面积会随之变化,处在竞技场核心位置的企业必须随时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以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而且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空间(图中央兰色部分的面积)。
图2
对于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讲,案例研究的结果揭示了:无论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还是企业家的远见卓识,中国成功的跨国企业都具有跨国经营的战略规划,而且随着对目标市场的了解、市场和政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更加明晰。由此,企业设定了战略目标函数,包含一系列相关的指标,而不只是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规模最大化、增长速度最大化这类单一的目标。这样就容许企业实行阶段化的策略,针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行动,同时,企业在跨国经营环境里不断成长,和竞争对手的对比力量也在不断调整,形成跨国经营活动过程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博弈,并进一步调整企业的战略目标函数,引导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布局和资源配置,以达到战略规划期内的整体最优的经营绩效。
图3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践
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直接投资于发达国家,也有只投资发展中国家或者先投资发展中国家再转向发达国家等三种方式。有些企业具备特定的优势,但多数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没有或者优势不明显,“走出去”以后,有些企业失败了,但是多数企业得到了发展壮大。
投资路径 |
典型案例企业 |
具备的特定优势 (本国) |
获取的优势 (东道国) |
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
直接投资发达国家 |
康佳(电器) |
低成本制造 |
美国研发能力和新产品信息 |
贴近新技术发源地,快速推出新产品 |
华立(电子) |
|
专利新技术和研发团队/资源 |
借助并购成熟的国外研发团队迅速进入新行业 |
|
万向(汽车配件) |
低成本制造 |
国际品牌、专利技术和市场渠道 |
低成本产品借助强势品牌和成熟的市场渠道迅速占领市场 |
|
中集(机械) |
低成本制造 |
专利技术 |
低成本制造+专利技术的完美结合创造最大增殖 |
|
联想(电脑) |
|
品牌、渠道和专利技术 |
借IBM转型出售之机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和企业知名度 |
|
华为(通讯设备) |
低成本制造和局部领先的技术 |
海外研发和前端市场信息收集 |
全球性协同产品开发始终紧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 |
|
同仁堂(中医药) |
传统中医药文化优势和知名品牌 |
海外市场渠道 |
只有依靠海外市场渠道才可能将传统中药和文化推向国际市场 |
|
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再转向发达国家 |
TCL(电器) |
低成本制造 |
品牌、国际管理团队、技术 |
错误的品牌战略、不熟悉国际企业经营和发达国家市场环境使得低成本制造由优势变为劣势 |
海尔(电器) |
低成本制造,产品快速推出能力,稳固的国内市场和营业收入 |
海外经营经验、技术和打造国际强势品牌的市场环境 |
依靠优势,找准利基市场,以利润换市场,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打造强势品牌形象 |
|
中兴(通讯) |
低成本制造和研发 |
海外市场信息收集 |
低价格获取海外市场份额 |
|
海狮(洗涤设备) |
|
海外经营经验和贴近客户 |
依靠稳定的国内市场份额和收益,探索国际化经营之路 |
|
华源(纺织) |
|
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进入开放的北美市场 |
借北美FTA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墨西哥建厂生产高利产品,形成了美(研发、采购)——墨(纱线生产)——加(印染后整理)——美(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
|
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 |
奇瑞(汽车) |
低成本制造 |
海外市场机会和较大的利润空间 |
靠低价格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
吉利(汽车) |
低成本制造 |
海外市场机会和较大的利润空间 |
靠低价格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
|
金城(摩托车) |
成熟的小规模制造技术 |
海外市场机会和较大的利润空间 |
扬长避短打入竞争对手忽视的边角市场,扩展市场空间 |
|
其他方式 |
长虹(电器) |
低成本制造 |
海外市场渠道 |
因合作伙伴选择不慎导致商务纠纷 |
福耀(汽车玻璃) |
低成本制造 |
海外市场主渠道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
通过与国际排名前五的同行的合作,分工协作,发挥联盟优势实现共赢 |
|
振华(港口机械) |
低成本的制造和研发创新能力 |
海外市场机会和较大的利润空间 |
以较低的价格和优质服务打入国际市场,成就强势品牌 |
|
珠江(钢琴) |
低成本的制造 |
技术 |
通过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为日益扩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中高档产品,并进入发达国家中低档钢琴市场 |
|
格兰仕(微波炉) |
低成本制造 |
设备和技术,大批量生产订单 |
通过大规模制造提供低价格产品,获取大市场份额 |
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案例说明,无论采取那种跨国经营路径,企业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取了一些体外资源,如果善加把握,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特别是体现在较高的产品性能价格比上。现实的做法是国内企业需努力保持在低成本上的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及时的市场信息以及适合的利基市场空间,打入国际主流市场,逐步建立强势的品牌形象。这是战略发展方向,企业还应该结合行业与自身的实际情况,苦练内功,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文化,才能在国际化战略实施层面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 范黎波,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求知.折衷范式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动态演进.管理学报,第1卷第1期,2004年7月
4. 江小涓,杜玲.国外跨国投资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5. 刘亚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时代经贸,2006年第12期
6. 谢柱军.“获得优势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探讨.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 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8. J.H.Dunning,”The E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2(8),2001
9. John A. Cantwell and Paz Estrella Tolentino, “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University of Reading, Discussion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Business Studies, No.1391,1990
10. Kiyoshi Kojima,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A Japanese Model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London: Croom Helm, 1978
11. Syslora Ozaw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1992
12. Sanjaya Lall, “The New Multinationals”, Chicheste.John Wiley & Sons, 1983
13. Louis T. Wells,”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 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83
14. Hwy-Chan Moon and Roehl, “Unconvention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Imbalance Theor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1
[1] 就普遍、根本的动机而言,任何企业从事FDI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收益最大化,具体表现为或利用优势强占市场,或寻求获取在国内通过其他方式无法获得的优势条件,即补偿性资产(Hwy-Chan Moon, Thomas W Roehl, 1993,2001)。
[2]例外情况只出现在从宏观角度、产业或国家层面提出的理论如产品周期论、投资发展轨迹论,以及基于博弈反应行为研究的寡占反应论、从费用角度提出的内部化理论等。
[3] 这只是从母国角度讨论FDI的收益,东道国是否获得收益不在讨论范围内。左边大圆代表母国,通过FDI其优势边界得到扩大,外边的虚线大圆示意扩大后的母国优势。
[4] 谢柱军(2002)指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优势:回避壁垒、获取东道国资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收益、内部贸易、产业延伸、规模经济效益、区位市场知识和经济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