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与消费群体的边界淡化


随着大量外地、外国的强势资本涌入本土,新疆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市场,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就像她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页——你写我看的单向性信息传递,而逐渐成为生机勃勃的电子社区——相互参与的多向互动与共同成长。

商家的花园式高墙开始晃动了,它的边界开始模糊,它的触角逐渐伸向用户资源——去占领消费群体的心智空间。尤其对于小公司来说,越来越多的参与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一点在网络经济更加明显——虚拟经济往往成为冲击现实经济构架的突破点。当传统的旧网络还在关心网址、点击和吸引眼球的时候,开放式的新网络已经着手构架网络社区、参与和大规模的协作生产。

我在2007年岁末《“客”体联合的网络时尚》的博文中,曾描述过这些自发主体是如何创造商品、服务和娱乐的:“自网络博客在中国生根开花以来,迅速见证了网络民间新生代巨大的创造力:威客、播客、换客、晒客、职客......,各种充满个性释放、展示多元分享、潜在的“长尾”聚合——不论是网络嘉宾,还是匆匆过客,都体现出交流碰撞过程中的“客-客”联合式(姑且先这样称呼)的成长中的集聚。

这种经济现象不仅仅停留在英特网上,而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现实的营销前沿——线性的、层级的、逻辑的经济学假设的坚冰正在一点点地被蚕食,网络的、应变的、博弈的竞争模式渐成趋势。精明的商家也在试图把消费群体——尤其是忠诚客户群体,逐渐变成自己营垒的一部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边界逐渐淡化了。这也为买卖双方的彼此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机缘与契机。

近年来,由于在商家大肆传播和促销攻势面前,消费者感到选择的茫然和孤立无援,同时也由于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与网络技术的发达,社会上逐渐出现了由个体向群体、分散向聚合的消费趋向,而且有一个时髦的用词——“拼”。

“拼”,原意是连合、组合的意思。时下消费中就有以下现象:

拼团:对于大件耐用消费品,消费者以不同的方式“拼团”购买,不仅提高了与商家讨价还价的筹码,节约了采购成本,而且也降低了时间成本,购房、购买贵重电子产品等较为典型。

拼队:对于体验型的消费类型,消费者也可以拼队参与,不仅有个性体验,也有队友分享,同时还能激发创造性,相对节约组合的资源利用率,诸如旅游、徒步乃至一些户外的主题活动都能够看到“拼”的痕迹,甚至还有“吃盟”——在《幸运52》节目中看到的一个新的“拼”法!

拼网:对于网络交互的开放型心智的挥洒,更是层出不穷:QQ群、威客站、博客圈......,先知心,后知人知面!

“拼”的消费趋向聚合了消费者的情绪,并在相当程度上有连接供给与需求的功能——化零为整!我们每个“拼”或“被拼”的人,也许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推荐者或者向导,仅仅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确实类聚了相同圈子的关注与参与热情,这也是一种市场力量。

这就给我们营销人提出了一个任务:如何将社会弥散状态下的零散需求集合起来,并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来满足这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