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亲士篇电视讲座
墨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民生思想家、平民哲学家、科学家、军事防御专家、和平主义领袖,是修养最全面的学者。墨家政治学主张“义政”、“尚同”、“尚贤”、“亲士”(亲近知识分子),核心思想是“官无常贵,民无终贱”,“选天子”,能者上不能者下,废除官员终身制;墨家经济学主张“交相利”、“节用”,改善民生,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核心思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文化学主张“兼爱”、“天志”(顺应上天让人民安宁富裕的意志)、“明鬼”(相信鬼神对民众、官员的监督)、“非命”(反对命中注定论)、“素丝”(人性如白色的丝线,取决于后天的“所染”),核心思想是“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墨家科学有几何学、物理学、光学、论辩学,类于欧几里德、亚里斯多德,采用逻辑的、实验的、精确定义的、分析的研究方法,迥异于中国主流的感性的、象征的、模糊的、方术的思维方式;墨家军事学是立足于弱国小国的防御军事学,是考虑政治、经济、后勤、民心所向、军事器械、综合国力的全民皆兵式的立体防御战术。墨家在秦汉时受到血洗、失传,是中华民族之大不幸。今天,我们学习《墨子》,就是要发展经济,重视民生,关心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建立能者上不能者下的贤能政治和亲士政治,弘扬科学精神与和平主义精神,为建立民本、宪政的中华新文明而努力奋斗。
下面是仲大军老师与我在某电视台《国学大讲堂》20集墨子讲座中的片段。
主持人(仲大军):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国学大讲堂》节目,今天由我和胡老师来讲解墨子。胡老师您好。
胡老师:仲老师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墨子的第一篇《亲士》。《亲士》这篇文章非常重要,放在墨子著作的开篇。那么,为什么整个墨子的著作,把《亲士》放在第一篇,《亲士》有什么重要性,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讲解的内容。我想在我们学习这个课文之前呢,最好要先读一下原文,是吧。我们要先读原著,然后才能准确地把握这个精神。您看,胡教授,你来读一下这个原文。
胡老师:墨子开篇是这样说的,他说:“入国而不亲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率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知有焉。”他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说你到一个国家去,你如果不重视这个人才,那么就会亡国。见到了人才而不急着去用这个人才,就会耽搁了君王之士。如果没有贤才,那么这个国家就无法被急,无法解决一些急需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才就不能够共商国家大士。所以,墨子他认为呢,如果怠慢了贤士,忘记了重用人才。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够救亡图存那是不可能的。可见,墨子是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墨子他还说呢,他说那个晋文公出走而能够匡正天下。也就说那个晋文公也就是重耳。他曾经年幼的时候出奔在外19年。后来他成长成人后,由秦国送回继了国王位。而且,他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其实,晋文公是有点像是挟天子以令诸候。还有,像墨子他还谈到,桓公,也就是齐桓公,也是离开国家,但是他最终是能够称霸诸侯。也就是齐桓公因为重用了人才,因此他最终也能够尊王攘夷称霸一方。墨子呢他就是用了很多这样的事例来讲人才的重要性。
主持人:是的,我们现在已经体验了《亲士》的这个前两段。我们要把握这个墨子基本精神,我们必须要认真地读一下他的原文。刚才胡教授讲了这两段非常重要。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亲士》。第二又告诉我们士,这个人才又是怎样形成的,怎么成功的,给了这么一个环境。我想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墨子讲《亲士》的这个历史背景。我们不妨把话题扯远,扯远开。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墨子时代,把人才,重视人才提到如此高的程度。
胡老师:我想是与这个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那是一个非常竞争激烈的时代。
主持人:是,这就说明了从春秋,春秋之后到了战国时候呢,天下大的格局发展很多变化了。当年以周天子为最高权威的这样一个公侯国的这样之间的关系,基本上难以维持下去了。已经变成了各国之间互相吞并、征杀的这样一个历史时代了。在这样一个残酷竞争的历史时代呢,这个人才,也就是士,士的作用就突出地显示出来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是吧。我们有管子著作,有孔子的论语著作等等,还有老子著作,很少有提到亲士的这种思想。可是到了墨子的著作里…
胡老师:他们也有尊贤的思想,但是他脱离不了这个血缘啊,尊尊亲亲这样的一种,更加重视血缘关系这样一种传统。
主持人:对。所以说,这样一谈我们就要深入地来剖析,亲士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源流问题。我认为中国五千两来,中国文化有两大传统。一个传统就是亲士传统。第二个文化传统是亲亲传统。
胡老师:对,尊尊亲亲,更加尊重自己的长辈,更加亲近的是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主持人:我们可以把这两大流派,它的代表者分别开。儒家就是亲亲文化,墨家亲士文化,包括法家都属于亲士文化。这个亲亲和亲士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是吧。我们看一下,回顾一下历史,亲亲文化占着中华民族整个五千年历史的主流。可是亲士文化,仅仅是中国历史中某一个历史阶段的,很短暂的现象。我们先从最早皇帝开始。中华历史,五千年的历史,上溯到皇帝。大家看司马迁的史记里首先记载黄帝传给了他的儿子,传给了他的孙子,最后传给了他的重孙子,尧。可是到了尧之后呢,尧不传给他的儿子,不传给他自己家里的人了,而是传给了社会上的能人,贤人。尧发现了舜,舜是个人才。舜是个平民百姓,普通的人。但是尧发现他非常能干,具有很高的才能,就把他作为继承人。是吧,从尧开拓了亲士文化的最早的先河。
胡老师:所以这个墨子他这个传统啊,古代称为禹墨学派,墨子和大禹和尧舜,他其实都是一个传统,他是非常重视这个士的。
主持人:对,所以我们再来剖视亲士文化的原理。亲士文化我认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吧。请看到了大禹之后,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是吧。这种禅让的政治制度。亲士文化呢,就被亲亲文化代替了。可以说,从大禹之后夏、周,都是沿着这个封建等级世袭制,家族血缘世系制,这样一种政治权利模式延续着。
胡老师: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种亲亲的文化其实是导致后来很多这个宫廷政变、社会动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不公平。
主持人:是啊。这个亲士文化呢,为什么到了这个战国时候又抬头了,到墨子的这个时候开始出现抬头了。是因为到了战国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僭越行为,即打破封建等级制,直接向世袭王权制挑战的行为。打破了周朝的封建等级家族世袭制。比如说首先发生的事件就晋国,三家分晋。是吧,三家异姓贵族,韩家…
胡老师:韩、赵、魏三国。
主持人:韩、赵、魏,这三个,原来还一个智伯家族,是吧。智伯呢后来被这三家灭掉之后就剩了韩、魏、赵。这三家呢都是,都不是姬姓啊。要知道,晋国的是姬姓周文王的后代,后裔。而那三个异姓的贵族呢,就把这个姬姓的家族整个给分裂了。所以说,晋国的三家分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与什么有关系呢?与亲士有关系。
胡老师:三家分晋也是进入战国时代的一个标志。
主持人:重要标志。
胡老师:春秋时代有上百个国家,上百个国家互相攻占。但是其中有一个国家是比较强的,它能够成为盟主,能够发号施令。到了战国时候呢好像就没有了这个秩序,这个虽然也有相对比较强的异国,但是各个国家基本上是平等竞争,这个竞争也更加激烈。所以到战国时候,这个它也就对于士的争夺,对人才的争夺可以说进入了白热化。
主持人:好,说得非常对。这个,我这里但是我要区分一下,亲亲文化和亲士文化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有什么好处。您刚才说,亲亲文化有好处,可以保证我的子孙世世代代的传习下去,我们的家族永远掌权,永远是当王。是吧,所以说这是好处。所以说,我们提倡亲亲文化,可以稳固我的政权。那么亲士文化呢,但是亲亲文化又有一个缺点。你的子孙后代是些无能的人,是些笨蛋,治理不好国家,很快就被人家篡权了,很快就被人家,有很多人保不住姓名就被杀掉了。光是整个春秋战国被灭掉的国家是多少呢?52个,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序》里不是讲了嘛,灭国52,轼君36。是吧。那就是亲亲文化并不一定能保住你的统治。所以说,有些开明的君主就采取亲士,亲士文化。还是重用有才能,有才能的人。你比如说齐国,齐国最早重用管子。
胡老师:对。
主持人:是吧。管子当国相之后,使齐桓公大有作为。
胡老师:而且齐桓公他还不记射勾之恨。管子曾辅佐齐桓公的竞争对手公子纠。齐桓公当时的名字叫小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管子为了帮助他的辅佐的公子纠,一箭射中了小白,即射中了后来的齐桓公。
主持人:是。
胡老师:但是后来齐桓公仍然重用他,可以说是很博大的胸怀。
主持人:这是亲士文化最典型的表现,齐桓公的表现是最典型的,是吧。管子一箭没射死他,他最后还重用管子,甚至把管子称为仲父。
胡老师:对,对。
主持人:这不得了啊,是吧。所以说这个亲士文化呢,在最早的齐国体现出来了。齐国为什么是个亲士文化的国家?我们要溯源。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
胡老师:是。
主持人:姜太公是什么人也?是周朝的国相啊,也是重要大臣是吧,是当年建国重要的功臣。是什么呢?风鸣岐山啊。是当时周文王在祁山发现的一只凤凰似的重要人物。
胡老师:可以说后来有了齐国,有了姜太公,其实就是由于周文王他能够…
主持人:重视亲士。
胡老师:亲士的一个结果。
主持人:是。
胡老师:就是当时啊,那个姜太公呢他本来是在商纣的朝廷里面做官。但是也是不被那个纣所…
主持人:不得志。
胡老师:所重用。然后呢他就辞官了。辞官然后到了…
主持人:到渭河边上钓鱼去了。
胡老师:到渭河边这个钓。他主要是听说周文王非常贤能,他就跑到渭河那里去钓鱼,想等待见到周文王的机会。有一天周文王的那个车啊,果然浩浩荡荡驱驰而来了。但是姜太公据说,他连头也不回就在那里钓鱼。照理说他本来应当是起身跪迎,迎接吧,迎接周文王,但是他也不迎接,然后引得周文王非常好奇。周文王他就下车来问说,这个老者您喜欢钓鱼吗?姜太公他说,小人才钓鱼呢,普通的人,小人才喜欢完成具体的事。而我有更大的志向,有更大的事要做。周文王问他,钓鱼和实现你的志向有什么关系啊?他说这两者道理是一样的。说,操钓在手啊,就说,我钓鱼的话,主要是三种权谋变化。他说,禄等于权,要以厚禄来征服,来重用这个人才。官等于权,要以很高的官位来重用人才。死等于权,要以视死如归的精神来激励人才。然后,姜太公这么一说啊,周文王当时就觉得哎呀,这个老者啊可是非凡之士。然后再又听,听他往下这个说。周文王他说,我鱼子要吃了鱼饵它就上钩了,就被鱼线牵制。如果人才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也会臣服于君王。然后,这样的就说,以国为基础然后就能够征服天下。他这么一说啊,后来周文王也不去打猎了。他本来是去打猎的,也不去打猎了。然后就载着姜子牙呢就回到朝廷,立马拜他为军事。
主持人:是。
胡老师:姜太公由此就开始施展他的抱负了。
主持人:这个姜太公的事例和周文王的这个故事啊,是最典型的亲士文化的这个案例。应该说,因为当时请看,请大家注意。亲士文化往往被什么时候启用呢?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弱小…
胡老师:危急的时候。
主持人:危急,特别需要发展的时候。
胡老师:是。
主持人:这个时候人才就凸现出来了,是吧。这个时候呢,君主就往往很礼贤下士。所以在这个时候,周朝的,建国之初的这个风鸣岐山例子就是最典型的亲士文化。那么好了,我们溯源而下。从开国,周朝开国到往下沿袭,这个亲士文化是否传承下来了呢?我们来看。这个文化在被齐国传承了下来。我还是接着刚才的讲,为什么齐国要传承这个亲士的文化。是因为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子子代代,子子孙孙们在齐国,他们的老祖先就是良相出身,就是重身宰相出身。他们也向,他要学习他老祖宗特别重视人才。
胡老师:是。
主持人:是吧,所以说,你听我说。所以说齐国就出现了管仲现象。
胡老师:是啊,是。
主持人:齐国出现了,当时春秋战国最著名的两任宰相,管子和晏婴,是吧。管晏,这两个,这是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任宰相,都出在齐国。那么说,为什么齐国会有这种现象?说明齐国这个流派延续了亲士文化。那么说,墨子在这里也谈到,谈那个亲士文化,墨子肯定是也是受这个齐文化影响了。
胡老师:是,当时这个齐国啊其实是各国中最开明的。因为它地处沿海,可能是便于某种类型的对外开放吧。就当时的齐国经济其实最发达,而且它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还有海洋的捕捞,这样的一些生产。当时这个齐国可以说,它形成一定,一定的这种商品经济。所以但是后来这个齐国没有统一天下,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比较可喜的。齐国它的思想是,可以说是最开明,其实军事上也比较发达。您知道,主要的兵书,古代的主要的兵书其实都是出自于齐国。
主持人:是啊,我们沿着这个亲士的线索往下走,走到了战国时代。是吧,且不说管子,管子那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时候,是吧,六百多年。齐桓公是公元前六百多年的君主。那么到了公元前四百多年的时候,形势就发生变化了。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三家分晋,包括还有齐国。齐国是个亲士的文化的国家。但是,齐国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齐国姜姓的政权…
胡老师:被篡夺了。
主持人:被田姓的贵族给篡夺了。
胡老师:是啊。
胡老师:这个事件叫做田氏代齐。
主持人:是啊。
胡老师:田氏取代了齐国的君主。
主持人:田姓代替了姜姓。所以说这个亲士文化,也有对统治者来说,也有威胁的地方。
胡老师:是啊,是啊。
主持人:也不能轻易地用亲士文化。所以说我们注意,凡是亲士的国家,往往这个国家很容易君主就被替代了,被异姓的,被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大臣们替代了。韩魏赵三家分晋是个典型。然后就齐国的田姓代姜,姜姓,田姓代齐,这是个典型例子。但是出现了这样的例子,难道就不亲士了吗?
胡老师:是,各个国家照样还要亲士。
主持人:还要亲士,为什么要亲士呢?因为到了战国,已经成为一个激烈争夺了这样一个时代了。各个国家,周天子统一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是吧,周天子靠这个血缘、家族、姓氏这样一条纽带,已经无法维系当时整个诸侯各国,无法维系了。像楚国,最早就自立为王。当时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其他的都是公侯,诸侯。
胡老师:对。
主持人:可是呢,楚国早早就不听你的,早早就自立为王了。那么之后,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各国也都称王了。齐威王,是吧。到了公元前三百多年各国都称王了。那么,在这样一个完全打乱了封建秩序,礼崩乐坏的这个时代。在各个国家大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互相兼并的时代,个人才能的作用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了。
胡老师:所以孔子称那个时代是礼崩乐坏,是陪臣执国命。就是小的很低级的臣子,执掌着国家的大权。
主持人:国家大事。
胡老师:庄子把它称作什么呢?叫做以众暴寡,以人多欺负人少,当时就是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在当时的时代啊,在战国时代,在春秋时代也好。特别是在战国时代,争夺人才可以说是进入了白热化。所以各个国家,它能够兴起也都是由于有人才。比如说从春秋到战国,比如说这个魏国先后,比如魏国曾经有什么西门豹的变法,有吴起啊。吴起也曾经在魏国,创立过魏五族,一种军队。这个魏国可以说有很多的这个人才。比如说燕国有什么乐毅啊什么的这样的一些人才。像这个…
主持人:最典型的是吴子胥和范睢。
胡老师:吴国的。
主持人:吴国启用了吴子胥成为东方的强国,成为霸主。秦国启用了范睢,秦国一开始启用的是商鞅。这些人物都不是秦国人啊,都是被招贤纳士去的。是吧,重用人才聘请去的。
胡老师:还有越国,越国的范蠡,文种。
主持人:是。
胡老师:是,那都是帮助越国复国的这样的大臣。
主持人:所以说亲士你啊看,亲士最早起自于齐桓公。齐桓公的管子和鲍子都是什么人,根本就不是齐国人。
胡老师:对。
主持人:都是卫国这边的,好像是属于颖上人吧,你看是河南一带的人。是吧,被招贤到了齐国,重用为宰相。
胡老师:墨子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话。墨子他说,越王句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
主持人:是。
胡老师:越王勾践本来是被打败了是吧,但是他后来由于重用了范蠡、文种等这些人呢,最后还是能够威震天下。
主持人:所以到了战国时代,我认为中国就进入一个争夺人才、抢夺人才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只要是个人才,没有不被重用的。除非你想隐居山林当隐士,或者不想干。
胡老师: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啊,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发生大转型的年代。所以有的历史学家称之为历史的三峡,整个社会发生大转型。这个大转型的结果来看呢,它是从分封制的那种相对专制主义,过渡到最后是秦始皇的这样的郡县制,君主专制主义。但是从文化思想史上来看呢,它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么一个年代。就像那个西方人称之为轴心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的轴心时代。所以那个时候,我认为啊那些思想家无论是孔子啊,是墨子啊,是老子他们其实都是当时少有的人才,他们是思想人才。他们想通过他们的思想来治理那个当时的那种乱世。只不过呢他们提出的方案可能各不一样。比如说孔子、墨子,我认为他可能是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治理这个社会。而韩非子,像这个纵音)他们可能就更加地重视实际。但是他们的目的其实都是来治理当时的乱世。
主持人:是的,当时我们再分析一下。就是同样是亲士,但是表现却不一样的。你说孔子,孔子是人才吧,是大人才吧,但是在鲁国不被重用,一直不得志。孔子54岁之前在鲁国前后一共做了三年的官而已。之后十四年的时间是漂泊在外,出国,即周游列国。
胡老师:所以有的人说他是丧家狗。
主持人:丧家狗一样。
胡老师:到处碰壁,不得志。
主持人:你说墨子,墨子也很有才吧,墨子也不见用。
胡老师:也是一样。他也周游列国,但是几乎没有人重用他。可能,据说在宋国短暂的可能…
主持人:做过一段大夫。
胡老师:做过大夫,曾经还出使过卫国。
主持人:是,但是有些人才是被用的,你比如说秦国的国相范睢。范睢是个非常典型的人。范睢是个魏国人,就是因为出使齐国说了几句话,被嫉妒,被魏国的贵族们嫉妒,就打得几乎半死,就差点被迫害致死。然后被秦国的一个使者装到车后边,藏着拉进了秦国。秦王见了以后,发现是个人才,被重用以后,范随才对秦国当时吞并六国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老师:是。
主持人:这就说当年,当时的士,是吧,你的什么样的主张,这也很重要。
胡老师:对。
主持人:是吧。你的主张是否能被当时统治者所运用,是吧,所采纳,这也非常重要。
胡老师:还有一个典型的事例,比如苏秦,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一个谋士。他一开始是提倡联合支持这个秦国,但是不被重用。后来呢,他就转变了,转变成主张合众。而且呢是他苦读《太公兵法》,然后又向鬼谷子学习这个游说指术啊,怎么去游说君王。后来一下子他当了六国的宰相,而且成为众音)。也就说合纵的一个首长,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北约秘书长。
主持人:挂六国相。
胡老师:挂六国之相。所以说,他当时是举轻若重的一个人物。
主持人:好了,我们刚才讲了一些亲士的渊源,这个事例现象。我想我们学习墨子最终的落脚点,好像还是要落在我们当代。我们学了墨子有什么用呢?就是要了解这个历史,如何服务于今天。比如我们今天,做企业也好,在政府工作也好,如何发扬我们历史上这种亲士的精神。我想我们的落脚点还是在这里。对吧,对比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吧。看一下我们历史上的传统。我们的今天,比如说我做公司,我做老板,我是否要亲士,是吧。我做地方政府的官员,我是否也要亲士,我是否要结党营私啊,专去用自己的亲属,像搞亲亲文化。我认为这才是对中国最重要的启示。墨子的亲士的精神和思想,是对中国当代现代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国历史上这亲亲和亲士这两大文化源流,直到今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是不是。我用什么人,我是用我自己的亲贵,用我自己家里人,用我的子女,还是用真正有本事的人。在这个岗位上安排什么人物的问题。
胡老师:现在很多的家族公司都他只用自己的家族的人,还是过去的那种孔子的亲亲的传统。但是现在比如说,现在也有很多好的公司。比如说有个,西方有个叫列维的公司,生产那个牛仔裤的公司。它就是对人才非常平等。它那个重用的人才是什么呢?是有些从牢里边放出来的。什么有残疾的,这个各种各样的,不被社会所重用的,少数民族异的,妇女等等。他就是招聘的时候就专门要招聘这些人,让他自己的儿子哪怕是拿了哈佛文凭,他都不一定会重用。我认为这可能有点类似于墨子的亲士的传统。
主持人:是,今天呢,这课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总结。请大家注意,像孔子,像鲁国这样亲亲文化比较盛行的国家,它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样?鲁国最后被齐国、楚国最后兼并了,也就灭亡了。鲁国最后的命运也是越来越弱小,是吧,灭亡了。而亲士的国家,秦国强大起来了。是吧,秦国是亲士最厉害的一个国家,春秋战国最后统一了中国。所以从这个文化源流,我们得到一个什么启示?就是往往是在竞争最激烈的时代,是亲士文化是最而重要的时候。当一个政权建立了,亲士文化往往就被放到一边去了。统治者们就拿起儒家的亲亲文化了,是吧。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两手被用着,被统治阶级是两手运用着。所以说,这是今天我们学这课,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吧。
胡老师:古代有句话叫做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你如果失去了这些士的支持,人才的支持,那这个国家可能会走向衰弱。
主持人:好,今天吧时间也到了,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篇,我们展开再继续深入谈亲士里边这些内容。你比如说你光重视人才了,但是人才是怎么成长呢,人才是怎么形成的,人才是怎么保护啊。那么我们在下一篇来讲,好不好。胡教授。
胡老师:好,观众朋友们,再见。
主持人:观众朋友再见。
主持人: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
胡老师:再见。
墨子讲座大纲
一、墨子生平与墨家起源。
墨子生平。
墨家起源。大禹、管子、儒家等。平民性,平民的需要。
二、墨家影响。
墨家在历史上的命运和潜在影响。司马迁《史记》:“盖墨,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颜元、曾国藩等的墨家思想:
颜元:明末清初,书院,“宁粗而实,勿妄而虚”;“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五百年学术成一大谎”;“天下尽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讲论性命”、“以空言乱天下”;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实才实德之士”, “真学”、“实学”; 专设了“艺能斋”,教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存于事中”,“见理于事”,“因行得知”,“为生民办实事,为天地造实绩”,“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体育:“举石”(举重)、“习刀”、“超距”(赛跑、跳跃)、“击拳”等。弟子王源曾说,其师“颜元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梁启超称誉“清初思想解放的炸弹”,“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中国二千年来,倡导体育教育,除颜习斋外,只怕没有第二个人了”。
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古今完人”;蒋介石,毛泽东“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劳动,吃苦,节俭,平民化,“勤理家事”,“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在家要种菜、养鱼、养猪、做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家事忌奢毕,尚俭”。他本人在卸任两江总督时,薪俸尚结余二万两银。 “余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即使为官,也要“守寒素家风”。“读书乃寒士本色,切不可有官家风味”,“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为治首务爱民”,“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公”、“勤”、“廉”、“明”、“敬”、“诚”、“恕”。做事“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道,又要精明”,“寸心兢兢,且愧且慎”,“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唯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扎硬寨,打死仗”。
墨家对于当代民生的启示。
墨家对于思想界的影响。梁启超:“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大圣人”;利已主义使中国灭亡,欲救亡,必须“学墨”;鲁迅:墨子是“中国的脊梁”;毛泽东:“墨子是个劳动者,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池田大作:“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汤因比:“墨子关于舍己爱人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这种理论是极其现代化的”。
三、墨家与诸子流派。
墨家与儒家、阴阳家、农家。
墨家与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
四、墨家哲学之一:伦理学。《兼爱》篇、《非儒》篇、《修身》篇、《公孟》篇。
·兼爱思想: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兼相爱。
周爱人。
兼爱天下之人。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爱利万民。
爱人利人生。
·为义思想:
义者,正也。
义者,利也。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万事莫贵于义。
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
·修身思想:
君子之道: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
言不信者行不果。
行不信者名必耗。
·交利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兴万民之利。
五、墨家哲学之二:宇宙观、认识论、方法论、天鬼观。思辩、对立统一、名与实、知与行、同与异、义与利、正与偏等。《天志》篇、《明鬼》篇、《非命》篇、《大取》篇、《小取》篇。
·宇宙观:时空、静动、名实。
·认识论:摹略万物、感性理性;亲知、闻知、说知;名知、实知、合知、为知;三表:闻、亲、说。
·方法论:同异、坚白、两而勿偏。逻辑思想:类、故、悖、辟、侔、援、推、本、原、用。
·天鬼观:天志,天意。对自然的敬畏,抑制对自然的索取。明鬼,神,不朽的精神。神的监督、立法。教主、宗教家。非命,对天命的批判。
六、墨家教育学、文学。《所染》篇、《三辩》篇。
(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不强说人,人莫知也。
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己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己亲…饥则食之,寒者衣之,疾病侍养之。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别士”: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道德教育:节用;自养俭;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生产知识;科学原理;军事知识。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耕柱》
力行——士虽有学,而行为本。《修身》
口言之,身必行之。《公孟》
七、墨家政治学。《尚贤》篇、《尚同》篇、《亲士》篇、《法仪》篇、《耕柱》篇、《贵义》篇、《鲁问》篇。
·义政思想: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万事莫贵于义。
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
用义为政于国。
·兴利思想: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为民兴利除害。
·尚同思想:制度主义,制度约束人。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以尚同一义为政。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尚贤思想:
尚贤、察能、事能(用贤之意),为政之本。
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八、墨家经济学。《节用》篇、《节葬》篇、《非乐》篇、《七患》篇、《辞过》篇。
·交利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观其中国家人民之利。
爱利百姓。
·节用思想:
朴。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圣人为政: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
当今之主,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
民力尽于无用。
·非乐思想:
·强力思想:能力本位观。
强力从事。
强本节用。
强必饱,不强必饥。
故不敢怠倦。
尚力: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民生思想:经世致用。
人给家足。
九、墨家军事思想。《非攻》篇、《公输》篇、《备城门》篇、《备高临》篇、《备梯》篇、《备水》篇、《备突》篇、《备穴》篇、《备蛾傅》篇、《迎敌祀》篇、《旗帜》篇、《号令》篇、《杂守》篇。
·正义思想:世界最早的和平主义领袖。宋国、楚国公输般、墨子之徒胜绰三次率兵侵略。
弱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
赴汤蹈刃,死不旋踵。
钜子孟胜守城战死,从死弟子185人。
·非攻思想:
诸侯攻战,天诛地灭。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有义征不义。
抨击“攻无罪”的不义战争。
支持“诛无道”的正义战争。
·谋略思想:
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七患》
心不备虑,不可以应卒。
安则示以危,危则示以安。
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
十、墨家科技思想。科圣。《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篇、《小取》篇。
利于民谓之巧,不利于民谓之拙。
墨经中保存有丰富的力学、光学、几何学和逻辑学的理论,例如,其中的力矩、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比阿基米德更早,光学成像原理化比柏拉图既早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