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三道坎
中国奔小康的关键是农民如何奔小康,农民要想实现奔小康的目标并实现整体富裕,需要迈过三道坎。
一、 农民如何解决手头的承包地,实现规模经济的大户或集中经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无非是通过创新思维提出既能解决规模经营问题又能提出让农民乐意将承包地集中到有经营能力的能人手里去的虚拟产权模式。想找到有实力进行规模经营的能人,通过三十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已经培育出一批既有经营能力又有一定财力同时又乐意奉献农村建设的能人。但想解决农民的承包地相对向部分人手中集中经营就有一定的难度。一者中国的法律不允许,二者许多决策者还有农民在观念上还存在着接受规模化集中经营的思维藩篱。第二方面可以通过试点、宣传甚至教育就可以解决,通过改革开放的经验这种观念的改变有可能三到五年就OK,但法律的问题必定是个大问题,这确实需要法律专家、政治家、企业家通过大智慧及过人的政治魄力才能解决。当然现在在有些地方已经通过如“土地银行”“土地租赁”等自发的创新方法在进行着伟大的实践!如农村的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问题能够解决,这就说明农村可以实践继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次的解放生产力的大行动,以提高土地及农民的经营效率。这样等于又将中国的经济改革的重心转到了农村,这样中国特色的循序渐近的经济革新模式可以继续推进中国的经济规模的高速成长,这样不光解决了三农的核心问题,而且五年后又为启动经济内需再造一个07年的同等中国市场,这是何等伟大且让人荡气回肠的事!
如果相对规模化集中经营的问题能够解决,我们就可以放手的安排第二件核心的事,那就是如何解决从农村解放的劳动力问题。
二、 如何安排农村多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培育或加强第三产业的力度,可以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安排到服务业中,这样既不会(相对而言)过度和城市就业队伍争饭碗,而且也相对解决了许多城市就业队伍不乐意干的事。当然不仅局限于第三产业,工业队伍里照样有许多机会留给农村多余劳动力。这些更多的是体现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些人士的意愿。更重要的还需要政府专门成立针对于解决农民多余劳动力队伍的机构,例如在劳动局里专门成立一个针对于农民再就业问题的科室,当然级别更高更好,这样不光说明国家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解决的会更有效!当然这样的机构主要是负责替农民找就业机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机会),同时多为农民提供机能认可与技能及再就业培训、当然也需要为农民提供起码的心理、就业、竞争等社会问题的咨询与引导和教育!同时就业问题会涉及中国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这需要大胆的突破,特别是关于城乡户籍制度问题,这已严重的影响及局限了农民的发展意愿与机会,这样没能充分的体现人民政府的社会公平,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精髓!
当然这里由于社会机制的问题使的农民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要远远少于城市居民,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都存在着公平机会的缺失问题,所以就需要政府加快解决围绕农民建立的各项社会公共服务机制。这样才能解决农民的安全底线问题,同时又最大化的降低了社会风险!所以要思考为农民建立社会安全保障问题。
三、 如何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主要含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是农村问题的安全阀,如果解决好了,农民就会更放心、更大胆的去集中或转合土地,同时放心大胆的离开本土或离土不离乡的去找工作。这三大问题政府正在积极的建立机制的过程中,虽然对于城市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没有乐观的解决,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解决农村问题的时候了,如再不解决不光会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前,更易出现因农村问题而拖垮中国经济的风险,更易产生因社会不公现象产生极大的政治风险!所以雷同于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先从农村开始的现状是一样的,中国的再次改革浪潮更有理由、更应该从中国的农村开始!如果象78年一样又一次调动了中国8亿农民的积极性,8亿农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一定会再次大踏步地推进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国农民向来就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次我们的农民兄弟会做的更好!好在政府已经行动,不光开始解决农民的医疗、社会保障问题,并早几年就开始解决免税及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问题,同时07年已经在成都与重庆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家级试验区。想继续通过建立特区的模式摸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方法论,相信在国家的力量下中国的三农问题会解决的更好,中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会更快!我们的国家整体富裕的目标也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