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茅于轼我从来都是尊敬的,我尊敬他的为富人说话为穷办事的提法,实在的说我从来也自认为,我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我在价值中国网开的有个叫原罪 道德、法与发展阶段 的子专栏,就是为富人说话的,但我也正为穷人明明白白的办事,比如2007-01-21 19:26 于价值中国网发表的一篇文章,现行教育体制已成社会不公的根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21/54735.html就是为穷人鼓与呼的,至于在我文章里谈到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那是一而再再而三提到的。但茅于轼这回却让我很有些鄙夷的味道了。
“大学学费要提高,很多人反对,我是赞成的”,“我也主张电价要涨。”01月06日,上午,79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做客“岭南大讲坛·公众论坛”作《国富国穷―――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的演讲时说。他基于的理由是:目前的中国高校里,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
这叫不叫搭便车。或者说如此搭便车如此值得大惊小怪的。这完全是一个小问题,对富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搭便车的故意,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搭便车是难免的,事实上,经济学里也承认搭便车是难免的。那么茅于轼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其道理大概是在给富人集团形成保护性的进入壁垒吧。
这种措施的提出来,对于穷人来说,是致命的。穷人可是大部分的,而教育是是公器,是一种上升的渠道。而不一种产业。我在我的文章现行教育体制已成社会不公的根源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1/21/54735.html里就已经谈论过:
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表面是依循了西方的教育体制但这只是表面而已,实际的体制还应该是延续了我们老祖宗的成法---科举应试而已,纵或要计较,大抵也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罢了。古代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不成庞大的官僚体系所需要的庞大的技术关临而设,当时的统治者设考试的目的在于选官的公平公正,而今天我们的考试取士据说也是在遵循这个有些颇为伟大的原则,不过古代的考试要准备的范围很广,这也就是古代学子要十年寒窗的原因所在了,也正因此为了应付这个考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再从事生产工作了。因此,能够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能够负担的起巨额教育投资的人,也因此,地主阶级的子弟也就自然比较其他阶级更有做官或获取公共资源的可能,这就是古代科举制度的公平与公正。
然而,我们的政府据说是比较我们的封建统治者要进步的多的,于是我们要应对考试的时间也终于从古代的十年延长到至少15年(以小学6年中学6年大专3年计),这是进步一,进步二实在应推为我们的付出制,古代人要做官而充其量不过牺牲一个劳动力而已,现在何止这些,义务教育都已经让足够的家庭承受不起了,更无论非义务教育支出了,有好事者曾经调查,统计过,光大学四年的支出据说是我们农民四十年的总所得,对于这个报告我是信然的,盖因我出身农村,我知道就是今天大学里的特困生,于他们家乡来说他们的家庭实在的说应该算的是殷富人家了。
这种接受教育的社会结构的必然,也就自然影响我们那些殷富人家的子弟的社会行为了,那些殷富家庭出身的子弟一旦读了好的学校当了官至少得了份好的各种便形成了一种阶级,在古代叫官户阶级,今天却从西方拿来了个新词汇,叫“中产阶级”,这个阶级以其可利用的官权或可利用的公共资源使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综合这种种看来,我们社会中严重的贫富悬殊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我们的教育体制应算的居功之伟。
在茅于轼这里,大量的穷学生和穷人就被忽视。作为自由主义者和社会良心,应该致力于保障少数人和弱势群体即使放弃引导,让更多穷学生上学,那么提高学费,不是对少数人和弱势群体提高门槛么?他们的哭泣,就不应该听见?提高了门槛,是帮助国家减少了教育成本,可是造成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问题,谁能够承担。
或许茅于轼本来的目的就是旨在于为我们的富人建立健全一套具有保护性的进入壁垒吧,茅于轼现在搞的已经不是什么择优分配原则了,而是择富分配原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