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秘密


   2008年的春节晚会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哪些节目令你难忘?

  当一个朋友抛给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竟然一时语塞,没想到尽管我第一次仔细地全程看完春晚,过了一个多月竟然悉数忘记。

  是我十分健忘,还是春晚节目缺乏让人长期记忆的个性?我把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抛给我的几个朋友,没想到他们对春晚的印象同样朦胧,于是我就简单分析这种现象,发现一个春晚的秘密。那就是春晚的节目必须符合一种共性,个性不能太突出。个性太突出,就丧失存在的理由。

  不信你看这些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1)虽然《香水有毒》红遍了大街小巷,但因为“擦掉眼泪陪你睡”这句歌词太露骨,毅然被咔嚓;

  2)《爱情呼叫转移》虽然广为流传,但也因为“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胸膛”,这句歌词和旋律太过灰暗,不符合春节喜庆气氛而惨遭“枪毙”;

  3)赵本山爱徒“小沈阳”,他的小品《我想当明星》笑点颇多,“我太有才了,上辈子我肯定是裁缝”、“都说我长得寒碜,小时候我妈带我去公园,外人问我妈,‘你这猴哪儿买的?”因为太庸俗被拿掉;

  4)本来毕福剑与白岩松要搭档客串春晚,但因为毕同学因长期主持星光大道,养成爱随意的特点,因为惯性之使然,过于自由发挥,违背了规则,导致因没坚持主旋律没拿下

  在众多落选的节目中,令网民朋友最为愤慨的是小沈阳的落选,小沈阳目前很热火,尤其在网上。他的视频节目到处流传,很多朋友看的过程中都是笑的前仰后合。

  这样一个符合大众胃口的节目居然因为庸俗被拿掉,看来春晚的节目绝对不是选择老百姓喜欢的节目,而是他们想让老百姓看的节目。

  用营销的方式理解,显然的产品导向时代,而非顾客导向时代。

  以后雅俗共赏更多是分渠道的,雅的更多是上主流媒体——电视,俗的则无奈只能走地下媒体——网络。

  久而久之,社会上多了更多道貌岸然的“雅人”,他们一面上互联网上偷摸地看着俗节目获得欢愉,一面义正言辞地声讨俗文化。宣扬应该纠正民间艺术的错误,推崇“绿色二人转”,但我就搞不明白好好的二人转,明明是不荤不好看,不带点颜色就失去它的味道,你把它都绿色了,这种东西给谁看?

  当然,社会上不乏有些过于低俗的艺人,利用色情,用“很黄很暴力”的方式吸引观众,这种我们确实不应该提倡,但是也不能因为个别的不良艺人就将主流的二人转都归结成低俗,试图用自己主观的审美观点来给二人转正本清源,我想这不是发扬民间艺术,恰恰是损害民间艺术。

  总之,春晚给我们一个启示,上不了春晚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上了春晚的,不一定是好的。关键得看用谁的标尺衡量。

  毕竟在主观认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东西。

  也许在俗人面前,雅就是俗,俗就是雅。春晚什么时候才能雅俗共享,各取一边,我想那确实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我建议以后春晚可以这样搞,把枪毙下来的俗节目汇集到一起,再把俗节目主持人——老毕之流的抓过来,一块汇总,也搞一个“俗”春晚,在网上现场直播。然后就是,雅你就看电视直播,俗你就看网络直播。

  如果广大上不了网的朋友也想看俗春晚,那就联合地方台转播网络春晚。这样就实现雅俗按需分配,规模定制,也是真正的雅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