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3”的想象空间


《价值中国网》的专栏作家曾自力先生,在其《中国产品的定价逻辑》一文中,扼要分析了商务定价使用的数字:中国人很喜欢用8,因为8就是。还有就是369这三个数字,中国人用得也最多,369三个数字之间的跳跃空间都是3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中国人的宏观思想传统。从等级上区分,中国人习惯将人或事物分成三六九等。比如描述产品功能或企业优势时,中国人喜欢列出三大特点六大功能九大优势。因为都是的倍数,既然表示,那么自然也能表示很多更多了。

先生留言给我:写写这个“3”,于是欣然命笔做点趣谈:

除上面转述的例子外,我国成语中对于数字“3”有很多精彩的描述(因为“3”是这组数字的根):“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鼎立的大智大勇;“三驾马车”形容社会制衡的政治结构;“三生有幸”(前生、今生、来生)表达知遇之恩;“三起三落”概括人生坎坷艰难;诸如“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富不过三代”等经典语句都常常与“三”有不解之缘;甚至神话传说中的“3”也有奇异的魔力:“天眼”便是人们普通双眼之间的第三只眼,神力便由此而生。

前面是从数量上联想的。那么从结构上想,“3”还是平衡态:AB各执一端而互不相让,天昏地暗难分仲伯,于是作为第三方的非AB(或亦AB)便起了大用场了,能够迅速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3”又是层次递进,我们习惯表述方位时所用“上、中、下”、“左、中、右”,甚至还有“里三层、外三层”形容包围了个严实。

还可以从艺术境界方面联想,古人的“艺术三境界”——独上高楼、衣带渐宽、暮然回首,书法艺术中的“一笔三波”,器乐演奏的“三重奏”——无论是弦乐还是管乐,文学巨著的“三部曲”……

学术或宗教上也不少:古典戏剧的“三一律”,逻辑推演的“三段式”,现代决策思维模型的“三阶段”(四面定位、八方定量、总体定态),佛教仪式的“三皈依”(对佛、法、僧三宝归顺依附),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等等。

    看来人类很多独到的体验(特别是早期体验)都与“3”有关——当然,现在被滥用了的现象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