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一年前笔者在校报的时候与其他学生记者合作的采访稿。由于校报主要面对在校大学生,所有问题均倾向于大学生方面。
对话“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孙恒
赵瑞平 宋鹏展 /文 韩静伟/图
人物介绍:孙恒,河南开封人,1996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2002年5月成立“青年打工艺术团”。他及他的团队先后获得“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全国先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等中央地方多家媒体报道。
应农村发展研究会之邀,打工青年艺术团团长、“工友之家”总干事孙恒于11月7日下午来我校与同学们就农村问题和农民工问题展开交流。交流会在一首《我们的理想终将实现》中开始。作为一名歌手,他用音乐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交流会的间隙,孙恒接受了本报学生记者的专访。
学生记者:你现在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物了,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
孙恒:成功与否只是别人的看法,关键是自己要有一个标准。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我才有成功的感觉。
学生记者:你已经获得了很多的成就和荣誉,你是否已经很满足了?
孙恒:当然不满足,如果满足了我也就不会再继续下去了。我只想说明一点,我们所获得的荣誉绝不仅仅是给我个人和我们这个机构的,而是社会和政府对整个打工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未来的路还有很长,任务也很艰巨,我需要更加努力去工作,去真正为农民工做些事情,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学生记者:你原来有过想成为明星的想法,后来又怎么转变的呢?
孙恒:刚开始有过明星梦,但很快就认识到那不符合现实。因为要成为明星,需要有人、有关系还需要包装,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是很难的。当我意识到这的时候,明星就不再是目标。
刚开始我也很迷茫,在流浪的半年里,我做过搬运工、推销员,当过酒吧歌手,后来到打工学校当音乐教师,这才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认识到我就是打工群体中的一分子,应该为他们做一些工作。
学生记者:我们学校的农村发展研究会每年的假期都要下乡做支农调查,但是据从他们的负责人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们感觉努力很大,实际成效却非常小。
孙恒:我认为主要是矛盾转移了,目前主要矛盾已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方面,重点应该放在对打工群体的改变上。
学生记者:在你平常的活动中与大学生接触的多吗?你对大学生有什么印象?
孙恒:非常多!其实像我们“工友之家”只有七名正式工作人员,但要做的事情很多,仅凭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很多事情都是依靠大学生志愿者来做的。
大学生给我的印象是富有热情,有责任感,责任心非常强。一开始我们就是和北京一些大学的支农社团合作进行的,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学生记者:目前有些大学生对前途很迷茫,有些大学生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在一些媒体特别是在网上遭到了人们的指责,说他们道德败坏等。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孙恒:我觉得这不能完全责怪大学生。他们身上的压力也非常大,尤其是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借债上的学。现在社会大环境很复杂,难免会有学生受此干扰,在价值观人生观方面出现一些偏差。我认为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更多的宽容,因为大学生也确实不容易,不应该过分地去指责他们。相信大学生朋友在一定迷茫之后,肯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去走的路。
学生记者:对于你所说的“做一些事情”,那么我们大学生具体能做些什么呢?
孙恒:大学生完全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你到食堂打饭时对卖饭师傅表示友好这就是对卖饭师傅的尊重,在校园内不随便乱扔垃圾,对清洁工师傅来说也是一种尊重。
学生记者:最后想请你对大学生朋友说几句话。
孙恒:大学生的知识就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其他打工者所没有的,这样大学生就会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打工群体的一部分,不要脱离了这个群体。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多关注社会,勇于承担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责任。
记者手记:
孙恒是一个打工者,当记者和他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亲切。在交流现场有一个感人的细节,就是他在“欢迎孙恒携其夫人赵林”后郑重其事加上“同志”两个字,恩爱之情不言自明。赵林是他在打工路上结识的爱人,现在正在上研究生,两个人在工作中对农村问题上有分歧,比如孙恒认为农民工问题最重要,而赵林则为农村的发展建设担忧,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共同把工作做好。
初稿我们写了近五千字,然而限于文章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记录。最后,记者愿意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一些孙恒的感悟,也可以称作“孙恒语录”吧,或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奋斗历程:
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相信世界上总有一条人生的道路适合自己去走。
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但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别人可以瞧不起你,但你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
生命可以无奈和艰难,但不可以没有尊严。
歌曲创作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唱,都会唱。
有些事情是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的。
金钱本来是为人造福的,有时候人却沦为了金钱的工具和奴隶。
越是生活在底层的人对精神文化需求越迫切,物质上缺乏的他们需要更多精神上的支持。
(感谢校农村发展研究会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