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
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耕柱》) 巫马子是儒家的人,竟然说“爱我身于吾亲”,很可能是墨家文献的夸大其词。这显然与儒家强调的孝道不合。除了这一句以外,巫马子的说法总的看来符合儒家精神。 因为照儒家看来,应当爱有差等。 谈到这些差等,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他“信以为 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对于兄之子的爱,自 然会厚于对邻人之子的爱。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人应当做的就是推广这种爱 使之及于更远的社会成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善推其所为”(同上)。这种推广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基础上进行的。爱家人,推而至于也爱家人以外的人,这也就是行“忠恕之道”,回过来说也就是行“仁”,这都是孔子倡导的。这其间并无任何强迫,因为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侧隐之心,不忍看得别人受苦。这是“仁之端也”,发展这一端就使人自然地爱人。但是同样自然的是,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一般的人,爱是有差等的。儒家的观点是这样。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这会不会弄成薄父母而厚别人,且不必管它,反正是要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消除儒家的有差等的爱。孟子抨击“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正是这一点。在爱的学说上,儒墨的上述分歧,孟子及其以后的许多人都很清楚地指出过。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的分歧。这就是,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地发展出来的;而墨家认为,兼爱是从外部人为地附加于人的。也可以说,墨子也回答了孔子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人应当行仁义?不过他的回答是根据功利主义。他强调超自然的和政治的制裁以强迫和诱导人们实行兼爱,也与儒家为仁义而仁义的原则不合。若把第五章所引《墨子·兼爱》篇的话与本章所引《孟子》论“四端”的话加以比较,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两家的根本分歧。
从政治哲学我们可以看到,墨家的国家起源论,也是一种功利主义的理论。现在再看儒家的国家起源论,又与它不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媵文公上》)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有人伦以及建立在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国家和社会起源于人伦。照墨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有用;照儒家说,国家的存在是因为它应当存在.儒、墨異同之一:仁愛與兼愛──
(一)概說:中國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關於人生的理論,主要在關切人生的最高準則、人生理想的探索。
1..思想的特色:古代中國學術分化之初,孔子和墨子就沒有提出關於宇宙的理論,也沒有特殊的人性理論。
2..哲學的內涵:或有,就是人生的當然準則,以及與其有關的政治理想;表達了對「人」的「社會」意涵。
(二)儒家的仁愛:第一個講人生準則的中國哲人,就是孔子,他以「仁」為人生至道;一般以人生至道論稱之。
1..內涵:(1)定義:「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就是孔子對「仁」的界說。
(2)注釋:「立」是有所成就而不需依傍,「達」是有所通達而能貢獻大眾。
2..引伸:自己努力追求,也促成別人同樣努力,這是自強不息,同時善為他人著想,也就是成己成人。
(1)旨約涵廣境界極高:成己成人的根本是「愛」,但對於不仁的人,則不能姑息;所以仁包含愛。
(2)平實簡易人可實踐:仁者必須有所作為,能身體力行,達到仁的境界,便可得到至高無上的快樂。
(3)精進不息行仁至樂:代表:孔子的生活便是仁的生活;一生栖栖皇皇,奔走救世,就是為了行仁。
.論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便是在生活中得到至樂。
3..結語:「仁」是一個極其崇高而又切實的生活理想,義蘊高遠卻又平易近人,實在是一個偉大的觀念。
(三)墨家的兼愛:孔子以「仁」為人生至道;墨子以「兼愛」為人生的最高準則,但其影響力已不如孔子之大。
1..內涵:「兼愛」就是對於一切人無所不愛,不分遠近,不分階級,不分你我,把別人看作是自己一樣。
2..注釋:墨子視人如己,沒有分別,直接對別人好,間接也對自己好;兼愛就是行為所當遵循的最高準則。
3..特色: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陌生人,如何去愛他們,幫助他們呢?墨子則提出群我合一的兼愛方法。
(1)言利人:墨家時時刻刻求天下之大利而除其害,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大眾,不是為自己或親近的人。
(2)重實踐:墨子及其弟子,都能實踐兼愛精神,刻苦力行,為天下人民興大利,精神崇高,感人至深。
(四)仁愛與兼愛:儒、墨兩家均將「人」置於人群中。因此孔子講仁,是推己及人;墨子講兼愛,是不分人我。
1..區別:仁的愛人,注重人的道德自覺;兼愛則注重物質上的利人。仁的含蘊較為豐富,兼愛則單純直截。
2..發展:周、秦之際,儒家所作的禮運篇,提出「大同」的觀念,以大同為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
3..結果:「大同」社會實際上就是以兼愛為原則,這是儒家吸取墨家思想後提出的理想社會。
以上是根据网络的一些东西总结出来的,也许不够全面,可能因为我对该思想的了解程度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