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国的《人间喜剧》


 
  恩格斯曾将文艺复兴时代称为“需要天才并且诞生了天才的时代”。中国这几十年经济社会政治的变化,完全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只是说大,没有道德含义)。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需要伟大的作品。这种作品之伟大,不在于为领袖树碑立传,吟唱什么“春天的故事”,更不在于翻炒帝王将相那些腐烂臭事,让他们再活500年,而在于像巴尔扎克描绘19世纪法国那样,描摹当代中国活生生的现实,中国的《人间喜剧》。

  这样的人间喜剧,能将这个时代各色人等的生活百态表现出来,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怎样在这个时代舞台上活动,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能够让几百年后的人根据这样的作品还原我们今天的生存状况。在这样的人间喜剧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中潮湿的气息,大街上揽客三轮人力车夫的汗腥味道,证券营业部阿叔阿婆们沉重的呼吸,发廊小姐们对门外行人满眼的期待。

  这样的作品,我期待了很久,我在书店和网络上苦苦寻觅。我真的害怕,几十年后,我们的儿孙们拿着《英雄》和《无极》这样的烂货,嘲笑我们:“你们就这点能耐,给我们留下来的都是这样不入流的东西?”

  一般来说,成功的作品,至少要有三个条件:(1)深厚的文字功底(能把想写的东西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2)一定的社会阅历(对社会和人性有比较深刻的把握,但尚未衰老到只会回忆过去),(3)吸引人的故事架构和良好的切入点(至少得让人看下去吧)。目前许多小说,并不缺乏好的故事架构,但多数缺乏前两个条件,文字水平差,让人无法读下去;同时社会阅历浅,不能把握复杂的人性与社会,只会陷入到自我的意淫中去。而像余华、莫言这些老作家,虽然文字水平还行,但毕竟老了,他们已经丧失把握当前社会现实的能力了,只会一再地回忆文革怎么样,我爷爷怎么样。看看《兄弟》一书就能体会,上半部还行,因为余华对那个时代还能把握,而到了下部,作者已经彻底丧失了时代感。

  我仍在寻找这样的作品,这样的《人间喜剧》。如果有人看到,麻烦告诉我(事实上,鄙人几乎唯一的爱好就是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