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投资者不再对QDII趋之若鹜


    “请进来”与“走出去”是监管部门的一大思路。

    2003年7月9日,瑞士银行在A股市场第一次买入中兴通讯、宝钢股份、外运发展以及上港集箱四只股票,标志着QFII正式开始涉足国内证券市场。尽管其购入股票的数量不多,但个中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证监会引进QFII的目的,意在希望QFII在A股市场中树立起长期投资的“标杆”。国内证券投资基金虽然也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但从事实上看,与QFII还是有所区别的。而QFII入市之后,也的确在A股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如某些投资者就唯QFII马首是瞻。

    自进入A股市场以来,QFII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净值大幅增长,并且,还成功地分食了近两年来的大牛市行情。

    在QFII登陆A股市场之后,QDII怎样才能平稳地走出去提上了监管部门的日程。股改以后启动的大牛市行情表明,已掌控市场话语权的基金成为市场中的主力军。不仅管理的规模出现爆炸式增长,更为重要的是,为基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而且,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基金公司有幸成为QDII的首先受益者。

    去年9月份之后,中国证监会出于市场风险方面的考虑,暂停了新基金的发行,取而代之的是基金系QDII产品的问世。去年9月,作为国内首只股票型QDII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开始发售,首日认购规模就达500亿元。而上投摩根QDII基金的发行更是火爆,仅在首发日,其认购资金就已超过1000亿元,是预定发行规模300亿元的3倍还多。首批四只QDII基金都是在一天内售罄,基金公司不得不采取“比例配售”的方式来满足基民们的需求。

    销售的火爆并不意味着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满意的回报。实际上,QDII出海时,正是H股市场火爆的时候,由于这些基金系QDII的资产配置中有较大的比例是投向H股市场的,客观上基金系QDII成为H股市场的“救火队员”。除了南方全球精选呈现出短暂的“辉煌”外,基金系QDII的业绩乏善可陈。

    基金系QDII遭遇了“翻船”之痛的后果是,净值大幅缩水。有资料为证,截至2007年11月16日,南方、华夏、上投、嘉实四只基金QDII净值分别为0.947元、0.915元、0.908元、0.894元。其中,跌破0.9元的嘉实海外自成立以来已经浮亏10%以上。而截至今年2月28日,嘉实海外、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华夏全球和南方全球4只QDII基金的单位净值分别跌至0.767元、0.792元、0.82元和0.858元,净值平均亏损19.08%,净值缩水呈扩大的态势。

    “出师未捷身先死”,是四只基金系QDII最好的写照。而基金系QDII的拙劣表现,也无疑影响到了后续的券商系QDII,毕竟没有了财富效应的QDII已无法点燃投资者的热情了。

    截止目前,在券商系QDII中,已有包括中金公司、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等取得了相关的资格。券商系QDII出海是迟早的事情,问题在于,其销售时还能“复制”基金系QDII吗?

    作为首只券商系QDII产品—中金大中华股票配置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其销售一月有余,竟然也只有1585户和3.72亿元这样一组数据,这与基金系QDII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显然,此前的银行系QDII、基金系QDII低回报甚至是无回报的现实教育了基民们。

    QFII进入国内能够赚得盆满钵满,而QDII出海却频频“翻船”,比较一下不难看出问题在哪。问题是,为什么基金系QDII出海亏得一塌糊涂?仅仅只是时机上的原因?

    笔者以为,基金公司这种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格局必须改变了,同样也包括今后将走出去的券商系QDII。否则,如果只适合在国内的温室中成长,经不起外面的大风浪,无论什么系的QDII,都只会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最终受害的还是基金公司与券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