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模式”的国企革命鼓掌!
周理民
“中国模式”的国企革命,是对多年来我国国企改革所取得成就的解读。的确,过去,许多人,包括国内的、国外的,都对我国国企改革的不成功、国企分钟的乏力数去信心,认为国企无可救药了,死定了。但国企具有人才、资金等前大优势,并且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通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终于在近几年重展雄风,成就了国企的“中国模式”。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为“中国模式”的国企革命鼓掌!
原文附后:
“中国模式”的国企革命
杰夫•代尔(Geoff Dyer)、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
中
国铝业公司(Aluminium Corporation of China, Chinalco)上月收购力拓(Rio Tinto)9%股份时,这家中国国有企业创造了好几项“第一”。中铝收购案不仅是中国企业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同时也是向伦敦股市发动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突袭收购。
尽管多数人注意力还集中在此次购股对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收购力拓的影响,中铝收购案却预示着另一个重大趋势的到来——中国国有行业内部正在进行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打造了新一代拥有全球雄心、信心十足的公司。
10年前,中国国有行业看上去像是一场蓄势待发的经济灾难。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有企业平均利润率跌至接近零点,许多国企出现巨额亏损。当时,政府别无选择,只有着手施行一套残酷的关停方案,数千万人因此失业。
将时间快进到10年后,中国国企状况几乎让人难以辨认。2007年,约150家央企利润总额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合1400亿美元)。在截至2008年的5年内,这个数字增长223%。去年年底,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4家中国政府掌控的集团公司——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出上海证交所相对较高的估值。
换言之,我们正在见证一场资本主义实验,这种实验可能会对国有企业的传统观念构成挑战。在半垄断性质的领域,例如电信或能源、矿业等监管严格的行业,许多国家都拥有一些强大的国有公司。而中国正试图在一些竞争残酷的行业,打造出一系列领先的国有企业。这些行业是以技术、设计及营销作为关键特征的——正是国有企业一直不及私营竞争者的典型领域。
对于是否真正存在一种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国家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相关讨论越来越多。在此之际,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可能有助于改变此类辩论的议程。
一项最有意思的测试将出现在汽车行业。凭借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中攫取26%的份额(现在中国也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中国企业在过去3年中令整个行业感到震惊。其中位列尼桑(Nissan)、福特(Ford)和现代(Hyundai)之前,成为本土市场第五大汽车品牌的,正是国有企业奇瑞汽车(Chery Automobile)。
奇瑞的总部位于上海附近的贫穷内陆省份安徽。在获取资金和购置土地方面,奇瑞得到了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奇瑞的批评者还声称,奇瑞早年抄了一些近路——它那款非常成功的微型车QQ就与通用汽车(GM)的雪佛兰斯巴克(Chevrolet Spark)很相似。
在营销上,奇瑞也表现得技巧高超。例如,奇瑞通过互联网,在购买汽车的年轻人中树立口碑,并且在成本控制上毫不留情——这些均非国有企业的传统特点。奇瑞为提高工艺水平大举投资,也让汽车业高管印象颇深。对于一家想要在海外展开竞争的企业而言,这一点将至关重要。咨询公司JD Power驻上海的董事总经理邓凯(Michael Dunne)表示:“奇瑞看上去、感觉上去和实际上都具备了私营公司的基因。”
国有企业(其英文缩写为SOE)正在其它一系列行业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些行业里竞争激烈,企业既需要资金优势,也需要技术优势。
中国钢铁行业里充斥着大量私人投资,但行业领头羊、技术上最先进的钢铁制造商则是国有企业宝钢(Bao Steel)。另一家国企中铝已迅速成为全球领先的铝及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目前,中铝正推行相关计划,以期成为多元化的跨国金属公司。
与此同时,上海电气(Shanghai Electric)在亚洲范围内竞标新火力发电厂方面,逐步逼近日本三菱(Mitsubishi)及丸红(Marubeni)。中国两家国有造船业巨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hina State Shipbuilding Corporation)也在迅速扩张,并开始从技术上迎头赶上韩国与日本竞争对手。
国有部门的一些改进,反映出政府相关改革的效果。许多国企至少已将部分股份上市,因而至少会受到股东的某些影响。高管薪酬越来越多地与其业绩挂钩,而不是按照官僚规章来办理。
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驻中国办事处主管麦维德(David Michael)认为:“国企在吸引高管人才方面越来越富竞争力。有许多任职于跨国公司或私营公司的本地经理人已转投国企。”
近年来,一些国企引入了外国战略投资者,一些国企董事会也有了跨国高管。这种中外合作关系,并非没有紧张因素,但起到了提升业绩的作用。
中国政府试图确保,让那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的国企在国内也同样富有竞争力。中铝正是在击退另外几家国企的方案之后,才从一家政府机构那里获准收购力拓股份的。那几家企业中包括宝钢和神华。神华是中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煤炭企业。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国企正在学习企业融资的技巧。中铝突然出手收购力拓股份就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证,是仍在持续的中国两大航空公司中国国航(Air China)与中国东航(China Eastern)之争。这也可能是中国国企之间第一次公开进行的收购战。
去年,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同意购买东航15.7%股份。目前,东航仍由政府控股,但其少数股份已在上海和香港上市。当时,中国政府批准了此项并购案。
但国航则另有打算,因为它想与东航联合起来,打造一个国家级冠军企业。因此,国航开始公开批评此项交易,并游说东航股东们投票反对。东航董事长李丰华表示:“不管我们到哪儿,国航好像总是早一天到达。”在国航承诺提出更高的报价后,东航股东自然否决了此项交易。到目前为止,东航一直拒绝国航的报价。
中国大型国企一向围绕战略部署进行激烈争夺。但国航与东航之争的不同之处在于,许多争辩一直都是公开进行的——国航通过向东航股东承诺更高的报价占上风,而不是通过政治上的暗箱操作取胜。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