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人生实质上就是面向必死的结局寻求生的欢快与享受生的历程。但是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人会刻意隐讳、掩饰或者避而不提死的强势和蛮横。借此自欺,人活的琐碎、卑微但又津津有味。如果你知道自己五年后就会死亡,你会如何生活?如果只是三年甚至只是三天呢?人往往因为无知而无谓,可是如果一切洞彻(包括生死),能够超脱并平静的过好每一天可谓大勇气。正是看了胡因梦女士的推荐,我从光合作用买了《恩宠与勇气》这本书,这本向死而生但又超越死亡的书,一次次感动着我。

书中女主人公崔雅四十一岁的短暂生命,成为了一种证明:完成人生情景最残忍的考验(她的肿瘤最后增加到脑部四个,肺部六十个,同时并发了糖尿病,并导致了左眼失明)。但是她以无比的勇气记录下来了疗程过程中辛酸苦辣以及夫妻之间的情感。他们通过灵秀调理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充满勇气活出生命的本来面目。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述,那也没有什么,关键是文字背后展现了肯和崔雅对生命的执著热爱不言放弃。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在学校。

在快下课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一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组人名。”

女生照做了。有她邻居、朋友、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划掉了一个她的邻居

教授说:“请我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一个她的同事

教授又说:“请你再划掉一个”

女生又划掉一个

最后黑板上只剩下三组人名字,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静静的看着教授,感觉这似乎已不再是个游戏了

教授平静的说:“请再划掉一个”

女生迟疑着,艰难的做着选择...

她举起粉笔,划掉了父母的名字

“请再划掉一个”身边又传来了教授的声音

她惊呆了颤巍巍地举起粉笔缓慢而又坚决的划了儿子的名字

接着,她哇的一声哭了,样子非常痛苦

教授等她平静了,问道:“和你最亲的人应该是你的父母和你的孩子,因为父母是养育你的人,孩子是你亲生的,而你丈夫是可以重新再寻找的,为什么丈夫反到是你最难舍的?”

同学们静静的看着她,等待她的回答

女生平静而又缓慢的说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父母会先我而去,孩子长在成人后肯定也会离我而去,真正陪伴我度过一生的只有我的丈夫。”

其实,生活就像剥洋葱

一片一片的剥开

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这个故事的残酷在于,我们被置身此情景中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到我们流泪。然而有些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做出选择,命运用最残忍的方式开玩笑:呶,你的癌症抗不过三年的。然后袖手冷冰冰或者带着戏谑的眼光的看你怎样擦眼泪怎样一次次在坚强和懦弱中挣扎。生命的优雅和诗意,上帝可以挥一挥手让它们远远遁开。人总是能够振振有词,但是面对生命的悲怆,却更多的时候怆然无语无法强硬。

   早年读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和陆幼青的《死亡日记》,为之感慨不已。但是读了《恩宠与勇气》,才更透骨的知道何谓向死而生。一个人在面对生命巨大灾难的时候,依旧能够优雅从容并追求美好,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如莲花般的绽放姿态。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