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仅仅是初步完成而已。尚有大量的理论工作要做。]
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中华民族精神与年的一个创造性想象
——————————
导论: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若问当今时代实践为中国学术界提出的最大理论课题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是“为民族招魂”。那么,目前,这个课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那又应该如何、怎样为民族招魂呢?这就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为民族招魂——时代提出的最大的理论课题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而要保障我们民族不在这条路上跌跤,继续靠“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座指引我们民族前进的灯塔。而这座灯塔不是别的,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可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下是缺席的、不在场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暂时性和特殊性,它与普遍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是不相同的)。因此,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为民族招魂,就成了中华民族当下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它的核心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类似于来源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精神图腾。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确认一个民族有“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历史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其精神图腾,进而也就可以确认其民族精神。可是严格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民族,故其“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从来没有上升到人们普遍意识的层面,更谈不上精神图腾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华民族必然有自己的准宗教即“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我们可以称之为“准图腾”——的历史事实,否则,它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存在到今天。可是,这个“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在哪里,是什么呢?对此,迄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正因如此,尽管当下人们都在谈论中华民族精神,但中华民族精神却并不在场——这或许正应了那句“人们谈论最多的恰恰是人们最缺乏的”说法。——这正是目前所有主张道德重建、信仰重建、民族精神重塑的学者努力和致思的出发点。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学者们的所有努力都收效甚微。通观当下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可知,迄今,为中华民族招魂的工作并没有完成,中华民族精神依然处于缺席状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是一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节日的典范——年的完全创新性的综合性课题。这个课题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应用性的,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同类研究,但与之相关的个别的研究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民俗学、文化学等对年的研究却有很多。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10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国家和教育部都设立了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检索四大数据库可知,目前仅以中华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就有600多篇(包括博士论文3篇);另外已出版专题著作有几十部,如学习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央宣传部编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0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俞祖华、赵慧峰著《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属教育部重大课题),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李宗桂教授主编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7本(共10本),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是什么,多都语焉不详,说法不一。如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命题上;方立天教授认为它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其中“自强精神”是核心;刘纲纪教授认为它是“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年,是几千年来农耕(农业)文明社会条件下中华先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和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年一直是民俗学、文化学等的研究对象,它从未被哲学光顾过,因此,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来没有被发现过,更没有被提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试想,那个牵动海内外亿万华人神经的年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毫无疑问,其中一定隐藏着我们民族的某种精神密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这个密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教授说:传统节日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的有关研究最负盛名;日本学者平山敏治郎的《岁时习俗考》和《大和の年中行事》,是国外罕见的研究年的专门著作。由于民俗学的研究过于专门化,研究者一般只强调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很难将它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西方学者对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性节日的研究与我国民俗学者对年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基本思路和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欲找回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找到一个类似于脱胎于宗教性图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而欲找到这个精神图腾,就必须首先确认我们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为民族招魂。于是问题就转换成:第一,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在哪里?第二,它是什么?第三,如何将它转换成一个一般性的精神图腾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首先,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并不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中,也不在庸庸碌碌的生存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中,而是在亿万民众一种特殊性的生活即在令每一个华人魂牵梦萦的传统节日——农历年即春节中,换言之,年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栖息地和物质载体,它事实上就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我们可以简略地、形象地称之为“年图腾”。——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彻底颠覆人们常识的“意见”,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个“创造性想象”。因为,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人将年与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联系起来,更没有人说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就在年中。——如果我们的这种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如何理论地确认并证明这一点,就是本课题的重点。
其次,说起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龙”和“凤”,还有些人会联想到黄帝和炎帝等先祖。不容否认,“龙”和“凤”、黄帝和炎帝等确实作为中华民族某个氏族的图腾存在过,但它们仅仅是些多神教意义上的“原始图腾”罢了。我们民族的这种多图腾并存的现象恰恰说明,它们都不是统一的民族图腾即“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而且,它们作为动物和人的自然属性又清晰地表明,它们更不是精神图腾。我们认为,作为“唯一神”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深深植根于所有中国人潜意识层面的构成国人一个精神情结的“生活理想”。而这个生活理想,就在“过年”的记忆里。
其次,如果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所在地并明确地知道它是什么,那么,如何将它提升、升华、抽象为一个类似于一般性的精神图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可以简略地称之为“准精神图腾”,就成了一个纯粹思想的任务。这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最后,只要我们将抽象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准精神图腾”贯注进某种现代的、具体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年的“新年”)之中,使其附着在现实的物质载体之上,这样一来,一个具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就真正地复活了。至此,我们为民族招魂的工作就完成了。
与目前多数学者从传统文化出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同,我们则另辟蹊径,从作为传统节日的年出发,运用哲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期对年与“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的内在关系做出深刻的洞察。——当我们将年置于哲学和宗教学的视阈之内,将哲学之光投向年时,一种神奇的、奇异的景象立刻呈现出来:年作为“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抑或民族精神栖息地的秘密对我们开放,向我们彰显。——我们必须“重估年的价值”;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4.研究的主要步骤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
第一步:确立研究前提和基础
(一)对图腾(超越杂多的原始图腾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和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作出抽象和界定。对原始宗教中图腾崇拜现象作出具体的宗教学考察,揭示出“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基本特征(大致为非理性的狂欢与宗教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和本质(大致为氏族、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哲学思辨逻辑地完成由具有自然属性、特殊性的图腾向抽象性、一般性的精神图腾的创造性转换或升华,抽象出精神图腾是一个扬弃了图腾的自然属性和具体特征的具有现代特征(大致为欢乐、理性、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和全新本质(大致为平等和自由)的一般性概念。
(二)对传统节日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作出抽象和界定。对传统节日年作出具体的民俗学考察和哲学辨析,抽象出它的基本特征(大致为节日喜庆和狂欢与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和本质(大致为丰衣足食和国泰民安之类的生活理想即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区别于忙忙碌碌的为了生存的“为生活”的“在生活”)。
(三)将年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内在同一性;将年与精神图腾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非同一性。
(四)得出结论并作出假设和推论。(1)既然年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具有内在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中华民族的“准图腾”直接地栖息于年中,即“年图腾”就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证明年在,则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就在。(2)既然精神图腾是“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一个辩证的扬弃、提升和升华,它直接来源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无疑就栖息于、蕴藏在“年图腾”中;不过,由于“年图腾”与一般性的精神图腾概念具有非同一性,故,欲确认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就必须对“年图腾”进行辩证的扬弃、提升和升华。
第二步:确认年是否现实地存在
(一)证明年是附着在传统农耕文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上的一种有限的即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理想化生活方式,它与农耕文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同一性。如果它的基础被破坏,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现代社会的基础是工业和商业(后工业),故传统的年的失落是必然的。
(二)每年过年前由亿万返乡民工所造成的“春运大潮”表明,年并未彻底地退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可是,当下人们对过年的普遍失望和沮丧,叹息“年味儿”不在了,过年“没有意思”了,这又充分说明,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落即本质上不在了。
(三)年的失落表明,中华民族“准图腾”的栖息地和载体已经遭到破坏,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亦即民族精神失却了其物质载体和皈依之所,成了四处漂泊的孤魂野鬼。因此,欲为民族招魂,就必须重建它的物质载体和栖息地——年。
第三步:年的现代重建
由于年——传统的年的基础已被无情破坏,故重建它是不可能的。因此,重建一个现代的年——“新年”,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一)具体考察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确定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并依据它们重建年的基础。
(二)将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具有同一性的传统的年即“年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进行辩证的提升、升华和扬弃,即将传统的年的自然属性即具体的节日特性抽象、剥离掉,就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抽象概念——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概念即“准精神图腾”概念,并进而确定出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三)奠定了现代基础并被赋予了现代灵魂——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年,就是完成了创造性转换的全新的年——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年”。
(四)现代“新年”的建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有了现实的栖息地和物质载体,换言之,中华民族精神就复活了。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够将年确认为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甚至“准精神图腾”或“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和载体,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倍感激动和振奋的光荣和梦想——我们终于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难以估量的。而一旦我们的理论目的达成,那么,我们就可以便捷地、轻轻松松地透视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一种“天天过年”的理想生活或生活理想图景所强烈吸引、诱惑与现实事实上的不可能——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年情结”——之间的焦虑所纠缠、折磨下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生命样态;而且,它可以帮助我们重建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方式——“新年”。我们相信,拥有了民族精神或民族灵魂的中华民族,必将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5.中华民族与图腾和精神图腾
“图腾”(totem)是一个外来语。中国古籍中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虽然总体上来说当下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度,但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我们却有着天时地利。
《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原始图腾,它们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1]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有甚者,就连我们挂在嘴边已经不加怀疑的神话和历史人物如三皇五帝,尧、舜、禹、启、后羿、女娲等等,都是一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原始图腾。[2]
图腾作为一个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生活方式起着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3]
图腾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不仅古代有,它在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它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图腾——“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是历史的产物,在现代民族国家里,它事实上已经为一个更高级的摆脱了偶像崇拜性质的精神性概念——精神图腾或民族精神——所取代。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类似于图腾(“唯一神”意义上)的“准图腾”和一般性精神图腾意义上的“准精神图腾”。
5.1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不是“龙”和“凤”,亦非黄帝和炎帝
我们已经知道,精神图腾蕴藏在“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之中。既如此,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当下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究竟在哪里,是什么?
如果说代表南方的“凤”和代表北方的“龙”曾经作过中华民族(某些主要民族)的图腾的话,[4]那么,今天,它们已经作为历史彻底地退出了中华民族的当下语境——它们充其量只是些多神教意义上的“原始图腾”而已;同样,黄帝和炎帝作为人们想象中的民族先祖,也不配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原始图腾之名,因为,他们仍然属于个别民族的神而非统一的民族之神——唯一神。
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虽然不一定选择中华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是“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一个象征(曾有很多人提议将“龙”、“凤”甚至“孙悟空”作为吉祥物)。从奥运会选定“福娃”而不是“龙”和“凤”,更不是黄帝和炎帝为吉祥物可以明确地看出,“龙”和“凤”、黄帝和炎帝并不能代表当下中华民族的“准图腾”。这说明,当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知“图腾”为何物的民族。而一个缺失了“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民族,必然缺乏内在的民族凝聚力,其民族团结和统一,只能靠外在的强力或某种人为的意识形态来维系。这样的民族,无论它的经济如何发达和繁荣,都难免是一个精神、灵魂处于漂泊状态的没有精神内涵的前现代民族。严格说来,这样的民族是不配称之为统一的现代民族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达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民族与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历史上曾经作为个别民族图腾标志的“龙”和“凤”,已经属于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综合、整合,即它们是北方和南方多个较小民族(氏族)多种动物图腾在民族融合和统一过程中的一种综合和整合,并曾演绎出一副“龙凤呈祥”的和谐胜景,但它们不仅仍带有某些兽类动物的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即没有最终超越、脱离原始氏族图腾的具像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尚未抽象、提升到“唯一神”的高度。作为华夏民族原始图腾的黄帝和炎帝亦然。换言之,“龙”和“凤”、黄帝和炎帝,由于自身未超越、脱离其自然属性升华到普遍性的精神的高度,故,它们(他们)根本不适合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它是不可能行之久远的。中华民族若要继续参与世界民族的大合唱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必须找到或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
现实,向所有中国人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怎么办?
5.2“年图腾”——一个创造性想象
如上所述,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精神图腾的民族即没有“神”或“灵魂”的民族,是不配称之为现代民族的,因为它没有一种超越个别民族多样性的统一的精神血脉维系,而只能是一盘散沙,随时有民族分裂的危险,即便是表面看起来的统一,充其量是靠政治意识形态或军事强力来维系的。[5]因此,事实上,今天,中华民族在一片繁荣的表象背后,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可是,被政治的和物质经济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或被权力和物质的温柔乡腐败、腐蚀了的大多数国人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只有极少数孤独的思想者和知识分子,才对此有深深的忧虑。
哪里有危险,
拯救之力就在哪里生长![6]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拯救中华民族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真正的知识分子责无旁贷!
前面的分析充分表明,历史上,中华民族曾有过多种多样的“原始图腾”,但却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图腾”——“准图腾”,更没有上升到“精神图腾”的高度,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准图腾”需要我们的发现,其“准精神图腾”有待于我们的理论建构。[7]而要发现和建构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首要的是必须找到它们的栖息地和载体。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不在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之中,也不在文人骚客的舞文弄墨之中,更不在脑满肠肥的政客的道德说教之中,它,就在海内外亿万普通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就在甘愿饥寒交迫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迎着百年难遇的暴风雪日夜兼程归家“过年”的亿万游子的心中!——2008年春节前亿万暴风雪中归家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中华民族的“准图腾”甚至“准精神图腾”就在“年”中,换言之,“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和载体。
在2008年春节的阵阵鞭炮声中,笔者在即兴写就的《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8]的文章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年即春节联系起来,明确地指出,传统的年,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栖息地和载体。[9]
年即春节,一直以来是民俗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哲学,几乎从来没有关注过它,故,它并没有进入国人关于“图腾”的自觉意识中,即,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将年与我们民族的“图腾”即“准图腾”(更遑论“精神图腾”)联系起来。因此,笔者提出将年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联系起来的观念是冒着莫大的理论风险的,其合法性是悬而未决的,因为,这无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异想天开的、痴人说梦的怪异念头和想象,因此,被普通大众和学者、行家们误解、嘲笑、讥讽是免不了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5.3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年,是说不尽的。因为,它不仅是地球自然运化过程的一个季节性的节点,而且更是一个民族几千上万年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我称之为不同于为了生存意义上的“为生活”的“在生活”——的一个浓缩、凝结、样板。[10]年,对于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中华民族来说,无异于一个精神图腾。
正因此,在中国人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天天过年”的既爱又怕的情结——谁不想“天天过年”啊?正是这个“天天过年”的精神情结,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方式。
什么都可以不过,但年却不能不过;现实的平凡生活可以天天过的,唯有年是不可以随便过的。这,只要是经历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人,都应有深刻的记忆——当时有个感动人的口号是这样说的:“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另,有一个关于李自成“过年”的故事更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据传,占卜师和相士都曾预言过,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有18年的皇帝命。不料,李自成进北京做了皇帝后便问属下:如今咱们打下了天下,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了,你们说吃什么好呢?那些跟随闯王南征北战的农民建议道:当然吃饺子是最好的了。闯王说:这还不简单,那咱们就天天吃饺子。于是,一连吃了18天饺子,到了第19天上,李自成被赶出北京,结束了皇帝梦。人们不解:不是说李自成有18年的皇帝命吗?怎会短至18天?——这就是年禁忌的魔力:在我国北方,过年就是“吃饺子”。
小时候,过年是一个无比神圣的事件。仿佛人们忙忙碌碌一年仅仅就是为了这一天。记忆里,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时间,整个就是年。年是无比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实在到每个人都能够闻到“年味儿”的。无论穷富,年,是必过的;甚至,越是对于穷人来说,年的意义越是巨大——“一年到头就盼个年啊!”——想起《白毛女》就让人心酸:“人家的闺女有花儿戴”,可是,没有钱的杨白劳,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儿”给自己的宝贝闺女——喜儿——“扎起来”啊!而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关于年的事例并不逊于《白毛女》——小时候不时听大人们说:“人家过年咱过难啊!”“好过的年难过的春啊!”
年的高潮是除夕。除夕是由一系列风俗、习惯、仪式、仪轨和具有神秘性、恐怖性的禁忌编织成的,如,小孩子不能“说话”,至少是不能“乱说话”(怕说出“不吉利的话”)等等,它是一个物质时空和精神意义上的分水岭,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正是在这种准宗教意义上,年,具有成为图腾的一切要件。
对于我的童年乃至少年而言,每年的除夕都是在紧张、恐怖和神秘中度过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我的眼中一切皆“新”:人人皆新,连树枝、尘土、空气都是“新”的啊!过这一天,自己就像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蝉蜕:我又长高一点了,我又在大人的压岁钱中长了一岁。大人会告诉我,此后,我可以如何如何,而不能如何如何。
正因有了年,人的生命才有了时空意义上的“年轮”。如果有人没有过某个年,那就等于他的连续的生命中缺了一轮,断了一档。而这是万万不可以的——生命是不能够中断的。俗话说:“小孩盼过年”——距离过年尚有四五十天,我们一群小孩就每天扳着手指头数;“老人怕过年”——人们总是唠叨:“年关难过呀”,“某某怕是过不了年了”。——啊!原来,年是一架钟表的12点,年是人的生命的鬼门关!年,既向生命开启,也向生命关闭啊!
年,说不尽的年!——你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精神图腾的栖息地!
可是,曾经孕育着中华民族图腾的年,随着现代工业、商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越来越失去“年味儿”,人们被年弄得疲惫不堪,普遍感到“过年”“没有意思”了。何以然?无他,年,作为神圣图腾的载体和栖息地已被“祛魅”、被遗忘、被亵渎,已经失去了它的“准宗教”性质了啊!
事实上,年,已不在、不再了!
我们只有将年恢复并提升到中华民族“图腾”(由一定的风俗、习惯、仪式、仪轨、禁忌和信仰等构成)、“精神图腾”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年对于我们中国人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作为准宗教意义上的年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才能重返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重估年的价值”!
[1]郭沫若:《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载《人民文学》1953年第十一期。
[2]丁山先生在《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一书中以大量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对此有着具体的论证。
[3]参见王凯符:《漫画图腾》http://epaper.bjd.com.cn/wb/20061127/200611/t20061127_125818.htm
[4]有一部畅销书《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狼图腾”才是北方民族的图腾。
[5]如台湾、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
[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7]这里,有一个我们首先遇到并必须克服的悖论:既说中华民族没有准宗教意义上的“唯一神”图腾,又说年是中华民族的“准图腾”。——解决这个悖论,必须运用哲学思辨:没有,指的是没有被自觉地意识到;有,指的是已经被自觉地意识到。[7]即,中华民族有一个尚未被我们自觉地意识到的统一的图腾,它就像一个尚未诞生的婴儿,需要我们为它接生。因此,我们现在将年视为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当下来说尚是一种可能性。
[8]此文作于2008年2月1日。
[9]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并不成熟和完善,但它却是一个契机,它犹如星星之火引燃了笔者对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想象和执著思考。
[10]拙文:《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载《中国青年》2006年第1期。
________________
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1
——中华民族精神与年的一个创造性想象....1
导论: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5
1.为民族招魂——时代提出的最大的理论课题5
2.国内外研究现状6
3.基本思路和方法8
4.研究的主要步骤10
5.中华民族与图腾和精神图腾14
5.1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不是“龙”和“凤”,亦非黄帝和炎帝...16
5.2“年图腾”——一个创造性想象...17
5.3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19
第1章图腾与精神图腾....23
1.1图腾考23
1.1.1图腾概念辨析...23
1.1.2图腾崇拜和图腾禁忌...30
1.2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32
1.2.1图腾的基本特征:非理性的狂欢与宗教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32
1.2.2图腾的本质:有限的民族(氏族)认同感和归属感...32
1.3精神图腾33
1.4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34
1.4.1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欢乐、理性、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34
1.4.2精神图腾的本质:自由、平等和博爱...35
第2章年考....36
2.1年考36
2.1.1年(春节)溯源...37
2.1.2年传说...45
说之一:熬年守岁..45
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46
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47
传说之四:大年和小年的传说..49
传说之五: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来历..53
传说之六:春联的传说..55
传说之七:祭灶传说..57
2.1.3年习俗...67
习俗之一:扫尘..67
习俗之二:门画..68
习俗之三:春联..68
习俗之四:爆竹..69
习俗之五:年夜饭..69
习俗之六:拜年..70
习俗之七:压岁钱..70
习俗之八:从腊月到正月十五..71
客家年民俗..77
2.1.4年食俗...80
食俗之一:腊八粥..80
食俗之二:年糕..82
食俗之三:饺子..83
食俗之四:元宵..83
食俗之五:春饼..84
2.1.5年文化...85
文化之一: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90
文化之二:初五称“破五”意为“送年”.91
文化之三:初七是“人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92
文化之四:春节是一个“大节套小节”的年节系列..93
2.1.6年文化内涵...94
内涵之一:中国春节有五种代表吉祥物..97
内涵之二:专家建议将春节固定在立春日..98
内涵之三: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99
第3章从年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挖掘、拯救、打捞出来....100
3.1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100
3.1.1年的基本特征:节日喜庆和狂欢与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101
3.1.2年的本质: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102
3.2年与图腾和精神图腾的比较分析...103
3.2.1年与图腾的同一性——“年图腾”概念的诞生...104
3.2.2年与精神图腾的非同一性——中华民族精神图腾需要打捞...104
3.3从“年图腾”到“准精神图腾”..105
3.3.1“准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欢乐、文明、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106
3.3.2“准精神图腾”的本质:超越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106
3.4“准精神图腾”与精神图腾...107
3.5“准精神图腾”概念的伟大意义...108
3.5.1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和世界和平的进步力量...109
3.5.2有助于打造中华民族的理想生活方式...110
3.5.3改造并重塑传统文化和节日的一个样板和契机...110
3.5.4可以为世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参照系...119
3.6一个推论:年在,“准精神图腾”亦即民族精神就在...120
第4章当下年已失落,民族精神成了孤魂野鬼....120
4.1现代文明的崛起与年的祛魅...121
4.1.1现代文明的崛起...121
4.1.2年的祛魅...121
4.1.3年失落的种种表现...132
4.2拯救春节——年的垂死挣扎...142
4.2.1三十万网友力挺除夕放假...143
4.2.2《中国青年》拯救春节专题...153
4.2.3《让我们诗意地过年》..157
4.2.4《建议适当延长春节假期》..159
4.2.5民俗学家谈过年...162
4.3民族精神成了孤魂野鬼...223
4.4一个迫切的民族课题:年的现代重建...223
第5章年的现代重建,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物质载体....224
5.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基本特征和本质...224
5.1.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24
5.1.2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224
5.2年的现代重建——“新年”的诞生...224
5.2.1重建年的基础...225
5.2.2赋予年新的内涵...225
5.3新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225
5.3.1“新年”的基本特征:狂欢、和谐、祥和与美满的统一...225
5.3.2“新年”的本质:超越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225
5.4期待并迎接一个崭新而盛大的民族节日——“新年”...226
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中华民族精神与年的一个创造性想象
——————————
导论: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若问当今时代实践为中国学术界提出的最大理论课题是什么,毫无疑问,它应该是“为民族招魂”。那么,目前,这个课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那又应该如何、怎样为民族招魂呢?这就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为民族招魂——时代提出的最大的理论课题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而要保障我们民族不在这条路上跌跤,继续靠“摸着石头过河”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座指引我们民族前进的灯塔。而这座灯塔不是别的,它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可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却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下是缺席的、不在场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暂时性和特殊性,它与普遍意义上的民族精神是不相同的)。因此,探寻中华民族精神,为民族招魂,就成了中华民族当下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课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它的核心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类似于来源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精神图腾。因此,只要我们能够确认一个民族有“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历史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其精神图腾,进而也就可以确认其民族精神。可是严格说来,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民族,故其“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从来没有上升到人们普遍意识的层面,更谈不上精神图腾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华民族必然有自己的准宗教即“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我们可以称之为“准图腾”——的历史事实,否则,它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民族存在到今天。可是,这个“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在哪里,是什么呢?对此,迄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正因如此,尽管当下人们都在谈论中华民族精神,但中华民族精神却并不在场——这或许正应了那句“人们谈论最多的恰恰是人们最缺乏的”说法。——这正是目前所有主张道德重建、信仰重建、民族精神重塑的学者努力和致思的出发点。然而遗憾的是,迄今,学者们的所有努力都收效甚微。通观当下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可知,迄今,为中华民族招魂的工作并没有完成,中华民族精神依然处于缺席状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课题是一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节日的典范——年的完全创新性的综合性课题。这个课题既是基础性的,又是应用性的,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同类研究,但与之相关的个别的研究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和民俗学、文化学等对年的研究却有很多。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10年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国家和教育部都设立了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检索四大数据库可知,目前仅以中华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就有600多篇(包括博士论文3篇);另外已出版专题著作有几十部,如学习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中央宣传部编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00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俞祖华、赵慧峰著《中华民族精神新论》(属教育部重大课题),200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李宗桂教授主编的《中华民族精神建设丛书》7本(共10本),等。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甚至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究竟是什么,多都语焉不详,说法不一。如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在《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个命题上;方立天教授认为它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其中“自强精神”是核心;刘纲纪教授认为它是“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年,是几千年来农耕(农业)文明社会条件下中华先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和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年一直是民俗学、文化学等的研究对象,它从未被哲学光顾过,因此,它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来没有被发现过,更没有被提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试想,那个牵动海内外亿万华人神经的年为什么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毫无疑问,其中一定隐藏着我们民族的某种精神密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这个密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教授说:传统节日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的有关研究最负盛名;日本学者平山敏治郎的《岁时习俗考》和《大和の年中行事》,是国外罕见的研究年的专门著作。由于民俗学的研究过于专门化,研究者一般只强调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而很难将它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西方学者对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性节日的研究与我国民俗学者对年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基本思路和方法
以上分析表明,欲找回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找到一个类似于脱胎于宗教性图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而欲找到这个精神图腾,就必须首先确认我们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为民族招魂。于是问题就转换成:第一,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在哪里?第二,它是什么?第三,如何将它转换成一个一般性的精神图腾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首先,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并不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中,也不在庸庸碌碌的生存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中,而是在亿万民众一种特殊性的生活即在令每一个华人魂牵梦萦的传统节日——农历年即春节中,换言之,年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栖息地和物质载体,它事实上就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我们可以简略地、形象地称之为“年图腾”。——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彻底颠覆人们常识的“意见”,一个大胆的“假设”,一个“创造性想象”。因为,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人将年与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联系起来,更没有人说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就在年中。——如果我们的这种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如何理论地确认并证明这一点,就是本课题的重点。
其次,说起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马上会联想到“龙”和“凤”,还有些人会联想到黄帝和炎帝等先祖。不容否认,“龙”和“凤”、黄帝和炎帝等确实作为中华民族某个氏族的图腾存在过,但它们仅仅是些多神教意义上的“原始图腾”罢了。我们民族的这种多图腾并存的现象恰恰说明,它们都不是统一的民族图腾即“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而且,它们作为动物和人的自然属性又清晰地表明,它们更不是精神图腾。我们认为,作为“唯一神”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深深植根于所有中国人潜意识层面的构成国人一个精神情结的“生活理想”。而这个生活理想,就在“过年”的记忆里。
其次,如果我们找到了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所在地并明确地知道它是什么,那么,如何将它提升、升华、抽象为一个类似于一般性的精神图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我们可以简略地称之为“准精神图腾”,就成了一个纯粹思想的任务。这是本课题的难点所在。
最后,只要我们将抽象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准精神图腾”贯注进某种现代的、具体的生活方式(有别于传统的年的“新年”)之中,使其附着在现实的物质载体之上,这样一来,一个具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就真正地复活了。至此,我们为民族招魂的工作就完成了。
与目前多数学者从传统文化出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同,我们则另辟蹊径,从作为传统节日的年出发,运用哲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期对年与“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的内在关系做出深刻的洞察。——当我们将年置于哲学和宗教学的视阈之内,将哲学之光投向年时,一种神奇的、奇异的景象立刻呈现出来:年作为“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抑或民族精神栖息地的秘密对我们开放,向我们彰显。——我们必须“重估年的价值”;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
4.研究的主要步骤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
第一步:确立研究前提和基础
(一)对图腾(超越杂多的原始图腾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和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作出抽象和界定。对原始宗教中图腾崇拜现象作出具体的宗教学考察,揭示出“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基本特征(大致为非理性的狂欢与宗教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和本质(大致为氏族、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通过哲学思辨逻辑地完成由具有自然属性、特殊性的图腾向抽象性、一般性的精神图腾的创造性转换或升华,抽象出精神图腾是一个扬弃了图腾的自然属性和具体特征的具有现代特征(大致为欢乐、理性、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和全新本质(大致为平等和自由)的一般性概念。
(二)对传统节日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作出抽象和界定。对传统节日年作出具体的民俗学考察和哲学辨析,抽象出它的基本特征(大致为节日喜庆和狂欢与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和本质(大致为丰衣足食和国泰民安之类的生活理想即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区别于忙忙碌碌的为了生存的“为生活”的“在生活”)。
(三)将年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内在同一性;将年与精神图腾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非同一性。
(四)得出结论并作出假设和推论。(1)既然年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具有内在同一性,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中华民族的“准图腾”直接地栖息于年中,即“年图腾”就是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证明年在,则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就在。(2)既然精神图腾是“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一个辩证的扬弃、提升和升华,它直接来源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无疑就栖息于、蕴藏在“年图腾”中;不过,由于“年图腾”与一般性的精神图腾概念具有非同一性,故,欲确认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就必须对“年图腾”进行辩证的扬弃、提升和升华。
第二步:确认年是否现实地存在
(一)证明年是附着在传统农耕文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之上的一种有限的即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理想化生活方式,它与农耕文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同一性。如果它的基础被破坏,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而现代社会的基础是工业和商业(后工业),故传统的年的失落是必然的。
(二)每年过年前由亿万返乡民工所造成的“春运大潮”表明,年并未彻底地退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可是,当下人们对过年的普遍失望和沮丧,叹息“年味儿”不在了,过年“没有意思”了,这又充分说明,年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落即本质上不在了。
(三)年的失落表明,中华民族“准图腾”的栖息地和载体已经遭到破坏,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亦即民族精神失却了其物质载体和皈依之所,成了四处漂泊的孤魂野鬼。因此,欲为民族招魂,就必须重建它的物质载体和栖息地——年。
第三步:年的现代重建
由于年——传统的年的基础已被无情破坏,故重建它是不可能的。因此,重建一个现代的年——“新年”,就成了我们唯一的选择。
(一)具体考察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确定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并依据它们重建年的基础。
(二)将与“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具有同一性的传统的年即“年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进行辩证的提升、升华和扬弃,即将传统的年的自然属性即具体的节日特性抽象、剥离掉,就可以从中抽象出一个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抽象概念——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概念即“准精神图腾”概念,并进而确定出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三)奠定了现代基础并被赋予了现代灵魂——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年,就是完成了创造性转换的全新的年——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年”。
(四)现代“新年”的建成,标志着“中华民族精神”有了现实的栖息地和物质载体,换言之,中华民族精神就复活了。
毫无疑问,如果我们能够将年确认为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即“准图腾”甚至“准精神图腾”或“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和载体,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令全体中国人倍感激动和振奋的光荣和梦想——我们终于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是难以估量的。而一旦我们的理论目的达成,那么,我们就可以便捷地、轻轻松松地透视我们的民族性格——被一种“天天过年”的理想生活或生活理想图景所强烈吸引、诱惑与现实事实上的不可能——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年情结”——之间的焦虑所纠缠、折磨下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的生命样态;而且,它可以帮助我们重建一种崭新的理想生活方式——“新年”。我们相信,拥有了民族精神或民族灵魂的中华民族,必将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5.中华民族与图腾和精神图腾
“图腾”(totem)是一个外来语。中国古籍中没有“图腾”这个词,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在大量记载,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因此,虽然总体上来说当下中国是一个无神论的国度,但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我们却有着天时地利。
《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麟、凤、龟、龙,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原始图腾,它们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凤是玄鸟,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1]中华民族的崇拜物,别的不说,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有甚者,就连我们挂在嘴边已经不加怀疑的神话和历史人物如三皇五帝,尧、舜、禹、启、后羿、女娲等等,都是一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原始图腾。[2]
图腾作为一个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标志,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生活方式起着巨大的影响。以龙为例,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涉及龙的内容,几乎随处可见。《周易》作为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在很多方面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意识。《周易》中的乾卦,是开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龙为象征:“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龙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物,是图腾,这可以从《周易》的这些话中得到印证。就因为如此,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龙的化身,因此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秦始皇被称做“祖龙”,中国各族人民成了“龙的传人”。由于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编出了许多有关龙的故事,形成了许多与龙有关的民俗。在汉语词汇中,与龙有关的词也多到不可胜数,在近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单是以龙字为词头的词语就有数十个之多。[3]
图腾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不仅古代有,它在现代社会也普遍存在。现在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几乎都有自己的民族图腾,它们是历史的继承,同时也有发展。如果把图腾的内涵加以延伸,现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国旗、国徽上的图案,世界上的很多活动,如运动会、博览会等等,均使用吉祥物,其实这都与古代的图腾意识有着密切关系。
图腾——“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是历史的产物,在现代民族国家里,它事实上已经为一个更高级的摆脱了偶像崇拜性质的精神性概念——精神图腾或民族精神——所取代。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类似于图腾(“唯一神”意义上)的“准图腾”和一般性精神图腾意义上的“准精神图腾”。
5.1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不是“龙”和“凤”,亦非黄帝和炎帝
我们已经知道,精神图腾蕴藏在“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之中。既如此,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当下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准图腾”究竟在哪里,是什么?
如果说代表南方的“凤”和代表北方的“龙”曾经作过中华民族(某些主要民族)的图腾的话,[4]那么,今天,它们已经作为历史彻底地退出了中华民族的当下语境——它们充其量只是些多神教意义上的“原始图腾”而已;同样,黄帝和炎帝作为人们想象中的民族先祖,也不配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原始图腾之名,因为,他们仍然属于个别民族的神而非统一的民族之神——唯一神。
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虽然不一定选择中华民族的“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但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它是“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一个象征(曾有很多人提议将“龙”、“凤”甚至“孙悟空”作为吉祥物)。从奥运会选定“福娃”而不是“龙”和“凤”,更不是黄帝和炎帝为吉祥物可以明确地看出,“龙”和“凤”、黄帝和炎帝并不能代表当下中华民族的“准图腾”。这说明,当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知“图腾”为何物的民族。而一个缺失了“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的民族,必然缺乏内在的民族凝聚力,其民族团结和统一,只能靠外在的强力或某种人为的意识形态来维系。这样的民族,无论它的经济如何发达和繁荣,都难免是一个精神、灵魂处于漂泊状态的没有精神内涵的前现代民族。严格说来,这样的民族是不配称之为统一的现代民族的。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由多达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民族与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历史上曾经作为个别民族图腾标志的“龙”和“凤”,已经属于一种较高级的思维综合、整合,即它们是北方和南方多个较小民族(氏族)多种动物图腾在民族融合和统一过程中的一种综合和整合,并曾演绎出一副“龙凤呈祥”的和谐胜景,但它们不仅仍带有某些兽类动物的自然属性即物质性,即没有最终超越、脱离原始氏族图腾的具像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尚未抽象、提升到“唯一神”的高度。作为华夏民族原始图腾的黄帝和炎帝亦然。换言之,“龙”和“凤”、黄帝和炎帝,由于自身未超越、脱离其自然属性升华到普遍性的精神的高度,故,它们(他们)根本不适合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
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就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它是不可能行之久远的。中华民族若要继续参与世界民族的大合唱中,并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就必须找到或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的精神图腾即“准精神图腾”。
现实,向所有中国人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怎么办?
5.2“年图腾”——一个创造性想象
如上所述,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精神图腾的民族即没有“神”或“灵魂”的民族,是不配称之为现代民族的,因为它没有一种超越个别民族多样性的统一的精神血脉维系,而只能是一盘散沙,随时有民族分裂的危险,即便是表面看起来的统一,充其量是靠政治意识形态或军事强力来维系的。[5]因此,事实上,今天,中华民族在一片繁荣的表象背后,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可是,被政治的和物质经济的重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或被权力和物质的温柔乡腐败、腐蚀了的大多数国人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只有极少数孤独的思想者和知识分子,才对此有深深的忧虑。
哪里有危险,
拯救之力就在哪里生长![6]
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拯救中华民族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真正的知识分子责无旁贷!
前面的分析充分表明,历史上,中华民族曾有过多种多样的“原始图腾”,但却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图腾”——“准图腾”,更没有上升到“精神图腾”的高度,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准图腾”需要我们的发现,其“准精神图腾”有待于我们的理论建构。[7]而要发现和建构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首要的是必须找到它们的栖息地和载体。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和“准精神图腾”不在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之中,也不在文人骚客的舞文弄墨之中,更不在脑满肠肥的政客的道德说教之中,它,就在海内外亿万普通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中,就在甘愿饥寒交迫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迎着百年难遇的暴风雪日夜兼程归家“过年”的亿万游子的心中!——2008年春节前亿万暴风雪中归家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秘密:中华民族的“准图腾”甚至“准精神图腾”就在“年”中,换言之,“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栖息地和载体。
在2008年春节的阵阵鞭炮声中,笔者在即兴写就的《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8]的文章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年即春节联系起来,明确地指出,传统的年,应该是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栖息地和载体。[9]
年即春节,一直以来是民俗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哲学,几乎从来没有关注过它,故,它并没有进入国人关于“图腾”的自觉意识中,即,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将年与我们民族的“图腾”即“准图腾”(更遑论“精神图腾”)联系起来。因此,笔者提出将年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联系起来的观念是冒着莫大的理论风险的,其合法性是悬而未决的,因为,这无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异想天开的、痴人说梦的怪异念头和想象,因此,被普通大众和学者、行家们误解、嘲笑、讥讽是免不了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5.3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年,是说不尽的。因为,它不仅是地球自然运化过程的一个季节性的节点,而且更是一个民族几千上万年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我称之为不同于为了生存意义上的“为生活”的“在生活”——的一个浓缩、凝结、样板。[10]年,对于没有西方式宗教信仰的中华民族来说,无异于一个精神图腾。
正因此,在中国人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天天过年”的既爱又怕的情结——谁不想“天天过年”啊?正是这个“天天过年”的精神情结,主导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方式。
什么都可以不过,但年却不能不过;现实的平凡生活可以天天过的,唯有年是不可以随便过的。这,只要是经历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人,都应有深刻的记忆——当时有个感动人的口号是这样说的:“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再动手!”另,有一个关于李自成“过年”的故事更是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据传,占卜师和相士都曾预言过,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有18年的皇帝命。不料,李自成进北京做了皇帝后便问属下:如今咱们打下了天下,想吃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了,你们说吃什么好呢?那些跟随闯王南征北战的农民建议道:当然吃饺子是最好的了。闯王说:这还不简单,那咱们就天天吃饺子。于是,一连吃了18天饺子,到了第19天上,李自成被赶出北京,结束了皇帝梦。人们不解:不是说李自成有18年的皇帝命吗?怎会短至18天?——这就是年禁忌的魔力:在我国北方,过年就是“吃饺子”。
小时候,过年是一个无比神圣的事件。仿佛人们忙忙碌碌一年仅仅就是为了这一天。记忆里,从腊月到正月这一段时间,整个就是年。年是无比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实在到每个人都能够闻到“年味儿”的。无论穷富,年,是必过的;甚至,越是对于穷人来说,年的意义越是巨大——“一年到头就盼个年啊!”——想起《白毛女》就让人心酸:“人家的闺女有花儿戴”,可是,没有钱的杨白劳,也要“扯上二尺红头绳儿”给自己的宝贝闺女——喜儿——“扎起来”啊!而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关于年的事例并不逊于《白毛女》——小时候不时听大人们说:“人家过年咱过难啊!”“好过的年难过的春啊!”
年的高潮是除夕。除夕是由一系列风俗、习惯、仪式、仪轨和具有神秘性、恐怖性的禁忌编织成的,如,小孩子不能“说话”,至少是不能“乱说话”(怕说出“不吉利的话”)等等,它是一个物质时空和精神意义上的分水岭,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正是在这种准宗教意义上,年,具有成为图腾的一切要件。
对于我的童年乃至少年而言,每年的除夕都是在紧张、恐怖和神秘中度过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我的眼中一切皆“新”:人人皆新,连树枝、尘土、空气都是“新”的啊!过这一天,自己就像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蝉蜕:我又长高一点了,我又在大人的压岁钱中长了一岁。大人会告诉我,此后,我可以如何如何,而不能如何如何。
正因有了年,人的生命才有了时空意义上的“年轮”。如果有人没有过某个年,那就等于他的连续的生命中缺了一轮,断了一档。而这是万万不可以的——生命是不能够中断的。俗话说:“小孩盼过年”——距离过年尚有四五十天,我们一群小孩就每天扳着手指头数;“老人怕过年”——人们总是唠叨:“年关难过呀”,“某某怕是过不了年了”。——啊!原来,年是一架钟表的12点,年是人的生命的鬼门关!年,既向生命开启,也向生命关闭啊!
年,说不尽的年!——你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精神图腾的栖息地!
可是,曾经孕育着中华民族图腾的年,随着现代工业、商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越来越失去“年味儿”,人们被年弄得疲惫不堪,普遍感到“过年”“没有意思”了。何以然?无他,年,作为神圣图腾的载体和栖息地已被“祛魅”、被遗忘、被亵渎,已经失去了它的“准宗教”性质了啊!
事实上,年,已不在、不再了!
我们只有将年恢复并提升到中华民族“图腾”(由一定的风俗、习惯、仪式、仪轨、禁忌和信仰等构成)、“精神图腾”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年对于我们中国人的不可或缺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作为准宗教意义上的年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才能重返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重估年的价值”!
[1]郭沫若:《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载《人民文学》1953年第十一期。
[2]丁山先生在《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一书中以大量的史料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对此有着具体的论证。
[3]参见王凯符:《漫画图腾》http://epaper.bjd.com.cn/wb/20061127/200611/t20061127_125818.htm
[4]有一部畅销书《狼图腾》(姜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狼图腾”才是北方民族的图腾。
[5]如台湾、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民族分离主义问题。
[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页。
[7]这里,有一个我们首先遇到并必须克服的悖论:既说中华民族没有准宗教意义上的“唯一神”图腾,又说年是中华民族的“准图腾”。——解决这个悖论,必须运用哲学思辨:没有,指的是没有被自觉地意识到;有,指的是已经被自觉地意识到。[7]即,中华民族有一个尚未被我们自觉地意识到的统一的图腾,它就像一个尚未诞生的婴儿,需要我们为它接生。因此,我们现在将年视为中华民族的“准图腾”,当下来说尚是一种可能性。
[8]此文作于2008年2月1日。
[9]这篇有感而发的文章并不成熟和完善,但它却是一个契机,它犹如星星之火引燃了笔者对年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想象和执著思考。
[10]拙文:《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载《中国青年》2006年第1期。
________________
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1
——中华民族精神与年的一个创造性想象....1
导论:为年立法,为民族招魂....5
1.为民族招魂——时代提出的最大的理论课题5
2.国内外研究现状6
3.基本思路和方法8
4.研究的主要步骤10
5.中华民族与图腾和精神图腾14
5.1中华民族“唯一神”意义上的图腾不是“龙”和“凤”,亦非黄帝和炎帝...16
5.2“年图腾”——一个创造性想象...17
5.3年——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19
第1章图腾与精神图腾....23
1.1图腾考23
1.1.1图腾概念辨析...23
1.1.2图腾崇拜和图腾禁忌...30
1.2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32
1.2.1图腾的基本特征:非理性的狂欢与宗教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32
1.2.2图腾的本质:有限的民族(氏族)认同感和归属感...32
1.3精神图腾33
1.4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34
1.4.1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欢乐、理性、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34
1.4.2精神图腾的本质:自由、平等和博爱...35
第2章年考....36
2.1年考36
2.1.1年(春节)溯源...37
2.1.2年传说...45
说之一:熬年守岁..45
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46
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47
传说之四:大年和小年的传说..49
传说之五: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来历..53
传说之六:春联的传说..55
传说之七:祭灶传说..57
2.1.3年习俗...67
习俗之一:扫尘..67
习俗之二:门画..68
习俗之三:春联..68
习俗之四:爆竹..69
习俗之五:年夜饭..69
习俗之六:拜年..70
习俗之七:压岁钱..70
习俗之八:从腊月到正月十五..71
客家年民俗..77
2.1.4年食俗...80
食俗之一:腊八粥..80
食俗之二:年糕..82
食俗之三:饺子..83
食俗之四:元宵..83
食俗之五:春饼..84
2.1.5年文化...85
文化之一: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90
文化之二:初五称“破五”意为“送年”.91
文化之三:初七是“人日”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92
文化之四:春节是一个“大节套小节”的年节系列..93
2.1.6年文化内涵...94
内涵之一:中国春节有五种代表吉祥物..97
内涵之二:专家建议将春节固定在立春日..98
内涵之三: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99
第3章从年中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挖掘、拯救、打捞出来....100
3.1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100
3.1.1年的基本特征:节日喜庆和狂欢与神秘性、恐怖性和神圣性的统一...101
3.1.2年的本质: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102
3.2年与图腾和精神图腾的比较分析...103
3.2.1年与图腾的同一性——“年图腾”概念的诞生...104
3.2.2年与精神图腾的非同一性——中华民族精神图腾需要打捞...104
3.3从“年图腾”到“准精神图腾”..105
3.3.1“准精神图腾”的基本特征:欢乐、文明、祥和与神圣崇高的统一...106
3.3.2“准精神图腾”的本质:超越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106
3.4“准精神图腾”与精神图腾...107
3.5“准精神图腾”概念的伟大意义...108
3.5.1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和世界和平的进步力量...109
3.5.2有助于打造中华民族的理想生活方式...110
3.5.3改造并重塑传统文化和节日的一个样板和契机...110
3.5.4可以为世界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一个参照系...119
3.6一个推论:年在,“准精神图腾”亦即民族精神就在...120
第4章当下年已失落,民族精神成了孤魂野鬼....120
4.1现代文明的崛起与年的祛魅...121
4.1.1现代文明的崛起...121
4.1.2年的祛魅...121
4.1.3年失落的种种表现...132
4.2拯救春节——年的垂死挣扎...142
4.2.1三十万网友力挺除夕放假...143
4.2.2《中国青年》拯救春节专题...153
4.2.3《让我们诗意地过年》..157
4.2.4《建议适当延长春节假期》..159
4.2.5民俗学家谈过年...162
4.3民族精神成了孤魂野鬼...223
4.4一个迫切的民族课题:年的现代重建...223
第5章年的现代重建,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物质载体....224
5.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基本特征和本质...224
5.1.1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24
5.1.2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224
5.2年的现代重建——“新年”的诞生...224
5.2.1重建年的基础...225
5.2.2赋予年新的内涵...225
5.3新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225
5.3.1“新年”的基本特征:狂欢、和谐、祥和与美满的统一...225
5.3.2“新年”的本质:超越基本需要层次上的生活理想...225
5.4期待并迎接一个崭新而盛大的民族节日——“新年”...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