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2006年,北京推出毕业生就业新举措,以优惠条件向社会公开招聘2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北京上千个市郊自然村任村官,受聘者合同期为三年,到期考核合格,将正式落户北京。而担任村官期间,月薪2000-3000元,合同结束后还将享受考研加分、优先推荐公务员等诱人待遇。
这样的村官,我都想去当了。
我觉得,真正需要大学生村官的不是“北京上千个市郊自然村”,而是广大老、少、边、穷地区。能够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汗水、智慧改变落后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并推动经济发展的,才可以称为“新农村建设的急先锋”。
是该鼓吹锦上添花还是该鼓励雪中送炭?
以前是技术下乡,人才下乡,现如今来了个“大学生村官”。呵呵,很好。
个人还是认为,无论是什么下乡,除了不能欺民、扰民外,还必得给老百姓做点实事,带点实惠。否则,就是“形象工程”,就是噱头。
所以,很有必要根据当地的生产力构成要素和经济类型以及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特长来考察“村官”的称职性问题。不能让擅长种水稻地去种地瓜,让做服装的去卖狗肉。
此外,“大学生村官”享受如此多的优惠和便利,权利享受了,就该谈谈义务和责任。倘使“只刮风,不下雨”,的确没有任何成绩,我看,不但不能奖励,还得严惩:凭啥让咱老百姓信任你?凭啥让咱这地方再穷、再落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