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从一则“顺口溜”看现代教育的失败》


引:文/齐君睿
女儿今年十二岁,上初中一年级,昨晚饭后和她闲谈,说到现在的学校环境及师生各方面的状况,她竟脱口而编出一段顺口溜:我本不是读书材,爸爸妈妈逼我来,大考小考从天降,鸡蛋鸭蛋滚滚来,电视被掐电,电脑被扯线,看初一走远,初二又出现,但愿我长寿,活过这几年。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签名档是:背着棺材跳舞,带着灵魂散步。

我惊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竟然能编出这样具有讽刺意味的顺口溜!还有这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签名档!

其实,我觉得孩子们编这些顺口溜并没有错,相反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现代教育的痛处,并进一步说明了现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真的也很失败。仅从这些并不完美的顺口溜和签名档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校的初中生们课业繁重,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就拿我女儿来说,每天晚上放学晚,布置的作业又多,几乎每天的作业都是写到10点之后,眼困人乏,躺下便呼呼大睡,次日一早不到六点就被叫起了床。睡眠严重不足,上课打瞌睡,听课不专心,自然所讲的知识肯定不能全面掌握,日积月累,不会的越来越多,哪还有心情再接受新知识?这样产生厌学就成为必然。

二是升学比率产生的有害竞争让学生们身负重压。只要说到作业多,老师们也有一肚子的苦水想倒,你不布置作业,你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就有可能在中段考试或期末考试排名时被排在后面,这样,老师的奖金都是和学生成绩挂钩的,自然,老师的奖金泡汤了。你今天教的班得了100块钱奖金,他今天教的班得了80块钱,不行,得争先恐后为这20块钱的差距努力啊,如今这社会,谁见了钱会视钱为粪土?再说了,你不稀罕这点奖金,你就是另类、异端的,岂能“入乡”而不“随俗”呢?成绩从哪里来?从学生们的多学多练和勤奋中来。今天你考不好,明天就电话叫你家长过来,劈头盖脑先给家长上一课:孩子成绩怎么这差?是不是没有参加辅导班之类?初中生了,怎么还能像小学一样不操心?家长受了老师的训,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学生更受罪,在学校怕老师奚落,回家怕家长训斥。心理压力太大了,怎么能有学习兴趣呢?

三是攀比风严重致使有些学生心理素质极差,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一个城市的学校总是分些重点和非重点之类的,所谓的好学校招收的全是成绩拔尖的学生。升学率高了,声名远扬。你让你的孩子读重点,我也要让我的孩子读重点。掏钱、走后门、托关系等,生尽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本来这些孩子有可能成绩不是太好,被送进这样的学校后,成绩自然赶不上,苦恼是肯定的,重要的是导致孩子心理变态严重,这些后果可能是一些家长所始料不及的。我们不是常常在报上、电视上看到初中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么?难道与这些因素无关?

我们一直在提倡抓素质教育,可是这样抓来抓去,总是浮于口号和形式,害苦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不说,更重要的可能会导致国民素质的普遍下降。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学校的素质教育要常抓不懈。我们不能天天喊“抓素质教育”“减负”,而要落到实处。记得刚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几乎每个学校都是大红标语张贴于学样的角角落落,大会小会开口便是“素质教育”,然而,起到作用了吗?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代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人,而是需用培养出一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栋梁。如果单单是为了培养些高分低能儿,我想,没有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和钱财。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文化的提高,不是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而是全民的共同责任。

二是素质教育要纳入教育的管理机制中,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的实际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仍然偏低。教师职业远未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使一些教师的观念及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减退了,责任感降低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敬业精神萎缩了。怎样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有关部门深入思考的。

作为平民,总是希望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科技方面都能强于其他国家从而立于世界之巅,而教育是先行,如果教育抓不好,其他都是枉谈!

Re:从一则“顺口溜”看现代教育的失败

    我这里有一则小故事,或许能稍微作一下补充说明:

    堂哥的女儿正上高三。因为国家明确禁止向学生收取“补课费”,学校想打算取消寒假补课。
    家长闻听后,绝大多数居然就犯急了,联名告到市教委,言称“宁愿多交补课费,也不能让孩子耽误学习”。迫于压力,学校恢复了补课,补课费家长都争先恐后地交了。笔者问过不少人:既然大伙平常都十分恶心学校收费,何故如此?回答居然基本一致:孩子不能上大学,就没有求职和就业的敲门砖。你不补课,兴许就被别人超越了,兴许就与高校真正无缘了,谁敢下这个赌注?
    补课不收补课费,我们也不能现在就以共产主义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吧?
    这个“顺口溜”,本来就有厌学的情绪在里面。以此来作为现代教育成败的判断标准,似乎也太武断了些。
    导致学生“减负”困难重重的最为关键的原因,个人认为,还是我国的生产力不够发达,人口太多,社会能够提供就业的机会不够。竞争和淘汰的事实面前,谁敢掉以轻心?
    当然,国家想富强,教育要先行的观点的确正确。但问题是,教育不是孤儿,它需要与人们收入水平、国家财政收入、民众开化程度、教育投资力度、社会重视程度、就业结构改善等多方面配套措施很好结合,才能够得到长足进步。只看现象,单纯地就教育论教育,未免冤了孩子,冤了老师,冤了学校。
    当然,也冤了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