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中国”——新时代的呼唤


21世纪是怎样的世纪?今天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未来的中国是怎样的中国?

这是长期以来,停留在我们中国人脑海里三个最大的问号。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如此解释创意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

发展才是硬道理,创新才有生命力。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创造力就是第一推动力。如果说新经济以内容为王,那么创意就是万王之王!

创意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起产生的,它是中国产业界人士迎接世界创意产业变革浪潮、营造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核力动力的坚强的支持者。

纵观世界创意产业潮流,“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今天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而日本人喊出了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韩国人则打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标语。台湾“行政院”、香港特区政府及新加坡政府,均把“下一个繁荣”寄托于创意产业的发展,争做亚洲和华语世界“创意之都”。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为了改变在世人心目中老朽没落帝国的旧形象,重塑其在发达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和时代强者形象,英国在1997年布莱尔工党上台时,就迫不急待地提出了“新英国”计划,其主题就是发展创意产业。2003年春天,布莱尔首相亲自充当形象大使,来到中国推销“创意英国”计划。

97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仅为6亿英镑,有九万六千名从业人员。而今天,英国的创意产业就产值来说,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从就业人口看,则是第一大产业。

英国的新政策很快引起发达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诸国,都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已的创意产业计划。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亦热火朝天地加入到世界创意产业大比拼中,而新西兰总统亲自出面,倡导在有关大学设计创意产业研发机构。

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那些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干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而有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

按照英国的划分,创意产业至少包括以下13个领域:

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工艺、设计、时尚设计、影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计算机服务及广播电视。

如今,以发达国家为主的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了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如美国为14%,英国为12%。以创意产业为核心推动力的新经济,已占据美国GDP70%,加拿大GDP60%

无创意,勿宁死。这是曾经成功拯救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而名噪一时的著名企业家亚柯卡的格言。创意能力,已成为国际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与本能。在世界超大型企业中,科技、文化及信息产业越来越多。以纷繁创意吸引了全世界眼球的娱乐产业巨头迪斯尼,其产业的规模及赢利的速度,长期稳居世界前十强。

曾风靡世界的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创下十几个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和上百亿美元的整体产值,仅一部影片即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有关创意经济的最生动的案例。

如今,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传统业态的一二三产业的统称)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今天的新三大产业,而创意产业是促进这一产业变革浪潮的根本动力。

沿着对创意和文化产业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轨迹的分析认为:传统一、二、三产业的划分格局已经过时,今天新三大产业划分应当是;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

300多年前,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工业从农业当中独立出来,第二产业诞生。进入20世纪后,服务产业的兴起与福特主义浪潮迎头相撞,于是出现了第三产业的概念。此三大产业划分,说到底是资本主义中期的产物,是工业文明的标志。

进入九十年代,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打乱了传统三大产业划分格局的阵脚。有人将其归入到第三产业,有人干脆称其为第四产业。

那么文化产业呢?这个以往被有意无意强行塞到第三产业狭小偏宫里的新兴产业,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显得来势汹涌,日益巨大无边。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更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化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其产业规模还是广泛影响,文化产业都俨然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所以,我们认为,应当将传统业态的农业、工业、建筑业及服务业等统称为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并提。而新三大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文化产业决定信息产业的内容空间,而信息产业一方面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同时又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文化产业往往以信息产业的面貌出现,并常常借助传统产业的形式。

作为文化产业之核心组成部分的创意产业,在新三大产业中相互渗透和融合,在互相依赖中共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始络扮演着枢纽与轴心的作用,是催生这一切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

因为,在人类所有产业变革大潮的每一朵浪花中,都闪烁着人的创意的光芒。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产业变革浪潮,面对全球创意产业的兴起,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13亿中国人该当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