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巨额再融资的余波至今没有平息的迹象。
中国平安的“狮子大开口”,引来了无数的质疑与责难。当中国平安其时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中国平安导致了其投资者无数财富的灰飞烟灭,当中国平安引起了市场的巨大震动,投资者损失的是“真金白银”,市场丧失的是信心。鉴于中国平安对市场造成的恶劣影响,其巨额再融资被称为恶意“圈钱”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对于由中国平安引起的暴跌以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上市公司似乎无动于衷,并且表示要将“圈钱”进行到底。事实上,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也获得了92%的赞成票通过。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市场对于其方案的认同。
而来自媒体的报道则称,春节前夕,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率领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与京、沪、深三地的基金公司进行了“沟通”。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结果却是,除了诺安与大成基金之外,此前纷纷表示要投反对票的基金经理纷纷临阵“倒戈”。个中缘由,媒体分析认为,中国平安是多家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大客户,基金公司得罪不起,否则,谁投反对票,就会遭遇中国平安的赎回。在市场利益日益紧密联系的今天,基金公司也只好委曲求全了。
显然,如果媒体的报道属实,那么中国平安无疑是“挟持”了基金的投票权,进而“挟持”了整个市场,而中小投资者则成为其牺牲品。这样的事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初中国平安为什么会对于方案的过关显得“信心十足”。
一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不能仅仅只为自身着想,作为公众公司,至少还得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在中国平安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失望。
退一步讲,如果没有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目前的A股市场或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但因为有了中国平安的方案,才有了其后诸多再融资方案或传闻对于市场的负面效应。因此,中国平安戴上“罪魁祸首”的“高帽”可谓非常的得体。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07年度业绩报告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称,中国平安融资是为了扩充旗下子公司的资本金,并对投资平安股票亏损的投资者“表示抱歉”。马明哲表示,平安将根据市场情况,审慎决定融资的时机和规模,会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他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并加以认真研究,目前融资还没有准确的时间表。
如果没有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的表态,如果没有市场上的一片口诛笔伐,中国平安还会“审慎决定融资的时机和规模”吗?中国平安还会“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吗?实际上,中国平安在推出方案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上市公司对于恶意“圈钱”算是有所表态了,但也仅仅只是“表示抱歉”而已。然而,投资者的巨额损失难道“表示抱歉”就能解决?其对市场的恶劣影响难道仅仅“表示抱歉”就能平安无事?并且,上市公司负责人虽然“表示抱歉”了,但中国平安却不会停止“圈钱”的步伐,因为会“审慎决定融资的时机和规模”。也就是说,中国平安这钱是“圈”定了,至于“规模”则只能由“市场的承受能力”来决定了。
中国平安方案最大的疑点之一便是没有清楚地阐明资金的投向,这也让市场感到一头雾水。即使如此,上市公司的负责人也拒绝透露。那么,如果其方案能够在证监会发审委获得通过的话,无异于在A股市场上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既然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中连资金投向都可以采用模糊语言,那么今后其它上市公司再融资时,不管需不需要资金,都可以中国平安为“榜样”,从而大肆地“圈钱”。
中国平安董事长仅仅对于其投资者亏损“表示抱歉”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整个市场同样也要“表示抱歉”,尽管已经无济于事。上市公司如果识相,最好是停止其恶意“圈钱”的行为来“表示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