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崆峒



  甘肃境内的平凉市是座古城,醇朴的乡风民俗好比古城中的风流;崆峒山在城西三十里,溯泾河而上,越过一条绿色峡谷,正中峙立的石峰便是崆峒主峰。若说望驾山如主峰的屏风,那么香山岭则是后壁了。青枫苍松恍若绿涛,从后壁与屏风上一泻而下,各种色彩随着向主峰涌去,把主峰装点成俊秀的“新娘”。

  然而登上崆峒,却先要面对袅袅上升甚至燃起火柱的香气,香炉前人们跪成一片虚无,空气充满浓烈的锈色;你也面对这一岭峨然气势,面对人们攀援在三百七十八级石阶上的精神,你是否会无奈于人生,无奈于仙境。你或许不该觉得香火太甚,因为许多地方都比崆峒猛烈。但爱之切会寄予更深刻的希望,崆峒便在深刻中接受远离香火的责备了。

  从山腰到山顶最多十里路,却有太多的名胜及传说中的神府仙居。东台、玉丹泉、玄鹤洞、灵龟台、凌空塔、饮月石等,都充盈有神仙老到的味道,其中问道宫是据说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这据说两个字实在奇妙,正所谓要编就让人难以考证,如此才更神秘。然而如果当初真是广成子选定此山,则绝不仅是此处风光如画,依稀还有“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的气势。黄帝大驾光临,迎着寒冽山风,大约也碰到随时可能降下的冷雨,恐怕连热饭也难吃上,真乃诚心可鉴。只是不知那时香火盛否,信徒们可曾像今天不顾疲劳地从数里、数十里外肩背干粮、手捧敬物登上崆峒布施敬香,然后像完成心愿一样大谈物价高涨、婆媳矛盾、邻里关系……

  我不信道,却两次上山。站到极顶,雾岚中的“天梯”就仿佛一道朦胧的锁链垂吊在眼皮底下,而四周的丘壑峰峦、青枫绿涛则成为眼中的静物。在如此陡险的“云梯”上攀登,即使再建许多琳宫梵宇、雕甍飞阁,即使前呼后拥一直建到碧空九宵,心情也不会静若止水。况且,因与龙宫玉女有过私情而遭严惩的“羽白而顶朱,惟两翼与胫则黑”的玄鹤,据说藏在洞内,实在寂寞了,也只在雨霁风和之时才出洞翱翔。

  数千年中,玄鹤在洞外出现三次,这三次只让神仙看了去,凡人谁有眼福?更何况即使在不陡峭的地方,鼎盛的香火因常常薰酸游人凤眼,使得其余的色彩格外浅淡。

  可见大家奋力攀登并不是贪图山色,或许是为了残留于青烟里的仙气。

  归来许久,我在蓦然中发现,其实上山的人都是神仙,人们洒在崆峒的汗水越多,经过照耀升腾,烟雾就与传说而来的仙气聚到了一处。是的,这都是百姓自己创造的文化,一代代不遗余力沿袭至今。然而香气重了,醇朴的乡风民俗就荡然无存,所以一切都有点急功近利。还可能是缺乏灵性的人想早求灵妙,这想法既成目的,也就顾不了原本的醇朴。

  当我向别人启齿时,别人总是冷漠,目光里常常忿然。

  我从此不敢言,只在冥冥夜晚,把自己想说的话,再悄悄对自己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