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媒体采编技巧——开篇
文/曹世中 2008-3-28
财经媒体的采编职业,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和劳动。采编人员创意意识(也就是策划)、执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选题的报道价值和报道深度,也决定着文章发表后的传播影响力。
当然,最终还要通过他们的能力显现,决定一个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命运。
巴顿将军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在媒体行业,尤其是在创造力要求更高的财经媒体领域,巴顿将军的判断同样正确。不想当“名编、名记”的人,基本上很难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
目前,我国财经媒体的采编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入行前,由于缺少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和系统学习,知识结构单一、狭窄、肤浅,导致众多业内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难度大、速度慢。用人单位即使付出高昂的在岗培训成本,最后也难以有几个人能真正成长起来。
我于2001年4月到北京创办财经管理类期刊,先后创办了四个新杂志:
《品牌》——策划、主持,于2001年创刊。国内第一本品牌管理经营类专业期刊(目前仍在出版,但已面目全非)。
《商界领袖》——策划、主持,2003年创刊。国内第一本面向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的高端财经管理杂志(我离任后,因内容严重偏离原来定位,投资中断而停刊)。
《物流时代》——2005年策划、主持改版,策划的物流时代网站同步上线。对连续亏损了二年的行业媒体进行重新定位、改版,改版当年发行量大幅提升,经营收入比上年增长超过100%(后因资方不守信诺,我提前退出。目前仍在出版,但已面目全非)。
《航空物流》——2005年创刊。国内第一本航空物流领域的专业期刊。与《物流时代》改版同步创刊。(我退出后,因内容制作无以为继,于2006年停刊)
在创办和主持以上杂志的几年中,我先后招聘面试了1000多位应聘求职者,职称最高的有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等高学历者,留下来试用的100多人,最后能留用超过半年的不足一半,而最终成长起来成为优秀编辑、记者的也就10多人,在我培养指导下成长为编辑部主任、主编的也就四五人。
现在,除了少数几家主流财经媒体在从业人员的培养上,还有一定的财力支持和投入(即养人),一般媒体都是任其自生自灭。游离于主流财经媒体外的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在摸索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其从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积累,因受到原媒体的局限,职业能力和适应性往往很差。有的人员在草台班子工作一段时间后,形成的劣习已很难改变。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因缺乏实践知识,不具备良好的文字运用能力,一般需要最少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适应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财经编辑记者,最少也要在一个媒体扎扎实实地沉淀下来,工作三年才会有收获。
2006年,我到《新财经》杂志后,曾经面试过一个在南开大学读西方经济学的博士应聘记者。当时正值北京科博会,我安排他对北京产权交易所所长熊焰做一个采访。回来后,他没有采访到有报道价值的内容,文章更是写得一塌糊涂。做了不到20天,就自动离开了。这期间,还有北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北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被留用做编辑,结果同样令人失望,先后被辞掉了。
几年下来,深感财经管理类媒体采编人员的难遇、难求、难培养。
几年来,为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当然,培养心得和经验也积累了不少。一直想把这些年的经历汇集起来,写成一本书,但因时间太少,始终不能如愿。
今日作一“开篇”,通过写博,先将书的梗概拉出来。
书名叫什么呢?
就叫《当代财经媒体采编技巧》吧。
2008-3-28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