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2月份CPI、质疑谢伏瞻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要把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并以五大举措应对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中有一点就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

中国务工人员的工资太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了。当然,那些国企老总的年薪并不比国外大公司低。很多发达国家在WTO框架下无法对中国的贸易实施制裁,就用“人权”来说事,其中就有中国工人工资太低,工作环境不达标等因素。中国用低工资制造产品,发扬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低价卖给发达国家老百姓,可发达国家政府却在WTO状告我们倾销。这务工人员的工资是该涨还是该跌,已经一目了然,作为国家统计局的局长,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国家决策层,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328的《中国信息报》刊载了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题为《我国未来五年物价上涨压力大》的文章,指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大,通货膨胀的风险不容忽视。

谢伏瞻局长所担忧的问题,其实在五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存在了,可那时候中国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朱镕基总理还千方百计动员老百姓去消费呢。拿这些理由来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大,说服力并不是很强。我倒是想问一问谢伏瞻局长,目前物价的过快上涨,是否和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持续上升、农副产品价格回归有关呢?

由谢伏瞻局长的这几个论点,使我对国家统计局近几个月公布的CPI的真实性也产生了怀疑。

310,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8.7%,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分析说依然是结构性上涨,也就是说食品涨价过快是导致CPI连创新高的根本原因。此前的元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已经创下了自1997年来的月度新高,上年的平均CPI也已经达到4.8的高位。可据笔者及周边民众对对市场的感受,感觉近几个月公布的CPI让人有点看不懂,尤其是2月份CPI比元月份高出1.6个百分点,实在是没有多少道理。

笔者所在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更是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月份为107.7%2月份为112.8%12月份为110.2%。其数据的产生过程如下:调查队在市区选择150多个采价点,这些采价点分布于市区的菜市场和商场,调查队定人、定时、定点采集市场价格,根据居民消费量编制各类商品的权数,调查的商品涉及八大类,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务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

我们知道,每年老百姓购置年货的时候,也都是物价上涨最快的时期。今年春节是2726日作为除夕夜也是第一次享受公共假日,2月份春节假前仅有的那么5天,也没有休息日,集中购物的现象不会突出;此外,由于大家对春节前物价上涨现象的普遍认同,一般居民的春节副食品采购工作在元月份就进行得差不多了,并且因为元月份中国南方遇见罕见的雪灾,也会助推元月份CPI

而去年的春节是在218日,也就是说,去年春节的食品采购一般都在2月份进行。因此,去年元月份食品类价格受春节因素影响很小。   

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受春节影响较大且受雪灾影响的元月份和受春节影响不大的上年元月份相比,CPI仅上涨7.1%,而受春节影响相对较小的今年二月份和受春节影响很大的上年二月份相比,CPI却上涨8.7%,这符合常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