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7年末非农业人口总计79064万,其中东部35345万,占44.7%,其他情况见下表。自2002年末至2007年末,全国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总数估计为9000万,即2002年末中国非农业人口达到7亿。
日本学者皆川勇(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1)在其《中国人口问题》第六章“人口流动化和小城镇政策”中指出1982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为2.1亿,1987年增加至5亿,而农村人口从8亿减少到5.8亿。本人详细考察了皆川勇先生关于中国城市人口数据的真实性,认为其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只不过皆川勇先生所指的“城市人口”是指不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对象的人口,即非农业人口,而不管其是否住在农村,即使住在农村只要不从事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手段、目的的人口都计为“城市人口”。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1987年非农业人口估计数字的最大值,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如果以皆川勇先生的标准来衡量,今天中国的非农业人口的规模是91019万,即占总人口的70%。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本人非常赞同
表 1 2007年末中国各省区非农业人口
省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百分比 |
省区 |
非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省区 |
非农业人口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全 国 |
79,064 |
100.00% |
中 部 |
23,949 |
30.29% |
西 部 |
19,769 |
25.00% |
东 部 |
35,345 |
44.70% |
河 北 |
3,753 |
4.75% |
内蒙古 |
1,745 |
2.21% |
北 京 |
1,998 |
2.53% |
山 西 |
2,029 |
2.57% |
广 西 |
2,307 |
2.92% |
天 津 |
923 |
1.17% |
吉 林 |
1,873 |
2.37% |
重 庆 |
1,962 |
2.48% |
辽 宁 |
2,798 |
3.54% |
黑龙江 |
2,070 |
2.62% |
四 川 |
4,001 |
5.06% |
上 海 |
2,221 |
2.81% |
安 徽 |
2,169 |
2.74% |
贵 州 |
1,390 |
1.76% |
江 苏 |
4,418 |
5.59% |
江 西 |
1,819 |
2.30% |
云 南 |
2,244 |
2.84% |
浙 江 |
4,704 |
5.95% |
河 南 |
4,484 |
5.67% |
西 藏 |
123 |
0.16% |
福 建 |
2,412 |
3.05% |
湖 北 |
2,986 |
3.78% |
陕 西 |
2,688 |
3.40% |
山 东 |
4,984 |
6.30% |
湖 南 |
2,766 |
3.50% |
甘 肃 |
1,144 |
1.45% |
广 东 |
10,456 |
13.22% |
|
|
|
青 海 |
370 |
0.47% |
海 南 |
432 |
0.55% |
|
|
|
宁 夏 |
450 |
0.57% |
|
|
0.00% |
|
|
|
新 疆 |
1,347 |
1.70% |
链接:《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首席科学
■解放军报记者 韦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有关中国城市发展的报告———《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前不久问世。这本由中国市长协会主持,上百名专家参与共同研究撰写而成的报告,是一本城市发展的综合性专著。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斯亮认为,《报告》以浩瀚的资料,缜密的科学精神,战略的高度,创新的眼光,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述,是中国50年来城市化道路的集大成之作。近日,该《报告》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
城市化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具有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组织效应和辐射效应,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今后中国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核心。那么,城市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呢?
衡量一个国家先进与否,城市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尺。城市聚集财富的能力,在程度、规模和速度上都要比农村大得多。现在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情况如何?有近70%的人在农村,30%以上的人在城市。城市是很活跃的载体,有研究表明,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它本身创造的价值,如果要按所占面积相比,最小的比例是1∶50。也就是说,它一平方公里面积上所创造的财富,至少是没有聚集成城市时一平方公里面积上所创造财富的50倍。据统计,我国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70%、税收的80%都来自城市。这说明城市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如果我国70%的农民不能转变生产方式的话,那么又怎么能按十六大提出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20 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来讲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曾说,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城市化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农民的收入和生活,非常重视农村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阻碍国家现代化实现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他说,假如农民每年的收入不许任何人去动,所有收入全部都归农民自己,即使这样,就现在农村的情况而言,农民也富不起来,不可能和城市居民相比。为什么?因为农民针对的生产对象、使用的生产手段和所具有的生产能力就那么高。要想让农民富起来,必须要提升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那用什么办法呢?就是提高聚集财富的能力,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
城市化就是减少农民的过程,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过程。从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将现有农村人口从占全国总人口约70%的份额降低到不足30%的时候,农村的土地才有可能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这样农产品的成本才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的比例才能大大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才能大幅度得到改进。那时候农民的概念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才有可能达到与城市人口相等或相近的水平,只有此时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施城市化战略才能够最终完成。
城市化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国家怎么才能保持稳定?它有一个特征,就是中产阶层的人数要占社会总人口的80%左右,百分之十几的人超富裕,可以通过征税的办法,使这部分人的收入得到社会调节,只剩5%左右的人比较贫困,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充分相助,此时整个社会的结构像一个橄榄,两头小中间大。占社会总人口80%左右的人生活起来心情舒畅,政策推行也比较容易,社会就比较稳定了。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城市化。可见,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又是有效解除我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城市化 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有资料显示,50年前,中国设市城市仅136个,建制镇5400多个,城镇人口5 700多万。现在,中国设市城市已达664个(截至2001年末),建制镇20000多个,城镇总人口超过4.8亿。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围发展一批城市群,这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辐射和聚集功能的一种体现。今天,在我国东部沿海出现了像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城市群。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在中西部地区也必然会出现一批区域中心城市。
他认为,我国城市化必须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第一个误区是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城市是一个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集中的区域,会引发城市管理、交通、环境以及市民生活不便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 “城市病”的问题。但是,世界发展规律和我国50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在现阶段城市的大力发展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因畏惧“城市病”的产生,而不去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这正如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样,既不能害怕由于发展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也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生态环境而不顾及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可能产生“城市病”而不去发展城市,当然,也必须在城市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正视 “城市病”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必须建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 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城市实际上是一个体系,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划下得到合理的发展。我国的城市体系,尤其是我国的大城市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全面比较之后,可以反映出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中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地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例如:东京的 G D P占日本全国的18.6%,伦敦的 G D P占英国全国的17.0%,汉城的 G D P占韩国全国的26.0%,而北京的 G D P占全国的比重只有2.5%,上海的 G D P占全国的比重也只有4.6%。统计表明,上海的 G D P总量是香港的1/4,仅为东京的1/20。以上的对比使我们看出,中国城市体系的不协调,中国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现象,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是很大的。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城市化必须考虑到地理基础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差异很大的国家,城市的发展应根据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逐步建立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城市规模结构。同时,城市化建设要力戒形式主义。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电话:010-68529647)
Copyright 2000 Pladaily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