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创新机制可以解释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将各种系统要素进行新组合使企业不断增殖的机制。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为顾客提供前所未有的满足和需要。象西方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说的,一个企业不一定变得更大,但它必须经常变得更好。这就需要创新革命,创新的结果是一种新的、更好的产品,一种更新的方便,一种新引起来的需要。所以,企业的创新一般包括产品、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的创新。目前,关于创新机制的讨论很多。我认为企业创新机制的前提是企业融资机制的建立。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企业融资机制。当企业面临投资机会时,如何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效益成本原则,选择金融资本的构成,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金融资本之谜”。此问题自50年代起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企业自有资本和债务的比例构成企业的金融结构。1956年莫迪利尼亚(Modigliani·F)和米勒(M·H·Miller)提出了MM定理。70年代,有人提出了平衡理论,70年代末罗斯(Riss·S·A)把非对称性理论引入企业金融结构分析,他的研究完全保留了MM古典定理的全部假设,仅仅放松了关于充分信息的假定。认为投资者并不知道企业的未来收益和投资风险这些内部信息,但他可依据企业经营者传送出的信息间接评价该企业的市场价值,决定是否对企业投资,投资者所依据的信息信号就是企业的负债——资产比率,若该比率上升,表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企业的市场价值会随之增加,为了使债务比例变得可靠,需要对破产企业加以约束,防止输出错误信号。这种研究的结论是企业总是尽量用内部积累资金来投资,其次是发债券,直到因债券发致企业财务亏空的危险区,才最后发股票。参见汤敏:《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在我国,企业金融也逐步发展起来,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日渐普遍,企业的融资机制日益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机制。由于体制的转换,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不可能无偿地使用国家资金,企业必须跻身于金融市场,自筹资金,自主运用资金,并承担风险,讲求效益。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融资机制,研究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确定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的合理比例,使企业既能生存发展,吸引投资者,又能避免一定的经营风险。由于企业有了必需的资金来源,就推动了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