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在台湾逛了一周,主要是参加第十六届台北国际书展,对台出版业有了近距离的观察,从出版社战国到连锁书店流变等等。对此刘嘉偌将在下篇博客里详谈。今天要写的,是一个大陆传媒人对台传媒业的初印象。
去年十一月初,刘嘉偌看到两则消息:第一条,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在两岸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说,今后大陆和台北合拍的电视剧,可视为大陆生产。审核权交由地方。这意味着省级上星频道在晚7点到10点间的黄金时段,两岸合拍片也可登堂入室。
第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合并文艺频道和音乐频道为“艺术人文频道”,另开“外语频道”,这一举措直接削减2/3的娱乐节目。说法是做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娱乐节目,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访谈中黎瑞刚还提到,“台湾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发展成那样的电视文化生态是可悲的。”
两则消息都与台湾电视产业有关,却一扬一弃。应该说,电视是大陆传媒业市场化程度最低的部分,最需借助外源活水。但在刘嘉偌看来,扬弃对象颠倒了:台剧在琼瑶系列的高峰之后,一直乏善可陈,本土化特色日渐丧失;而师法日本的台湾综艺节目却实在是精彩。不知有眼力、能力、魄力的黎为什么会那么看不上眼。
就像逛士林夜市、饶河夜市,晚上在宾馆里打开电视,看得心花怒放。新闻节目以政论论为例,陈文茜的《文茜小妹大》该骂就骂,言语犀利智慧,对拖沓的嘉宾打断得一点都不含糊,让刘嘉偌这个大陆前电视人爽到不行。还记得,陈在主持另一个日播类新闻节目时居然戴着顶帽子,呵呵,与“无论何时总做端一锅汤状”的央视女主持们真有天壤之别。
李涛的《2100—全民开讲》,郑弘仪的《大话新闻》也收视率排行较高。
综艺类节目呢,《国光帮帮忙》、《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娱乐百分百》、《康熙来了》、《综艺大哥大》这些为人熟知的就不说了,名主持人包括吴宗宪、徐乃麟、胡瓜、陶晶莹、张菲、大小S等。还有像从电视购物界转业主持的变性人利菁,《钻石夜总会》和《麻辣天后宫》;纬来还是中天,《洗尽铅华结婚去》的当期讨论话题是“三通有利于家庭稳定”;还看了一个让富家子女比富斗嘴的节目,具体名字记不得了,很可能是鲁豫《我是富二代》的原始模仿对象。
电视其实就是大众媒体,给大众看的娱乐节目放松、幽默最主要,无害即可,千万别琢磨“寓教于乐”。
有个现象很能折射两岸电视人的水平,以及人心向背:在大陆,播放草根内容的视频网站相当火暴,但在台湾,接触到的人无论年龄、阶层都很少浏览视频网站,“网络视频有什么好看的”。
在台湾,电视是2300万人口花费时间最多的休闲娱乐方式,而不是互联网,出差来大陆的台湾人在宾馆里打开电视,据说都会惊呼“怎么这么难看”。
当然,不是说台湾电视业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广电基金林育卉说,台湾社会有太多的“政媒巨兽”,民主化进程让台湾成为了“报料之岛”——每天都有政客拉着人和他一起发毒誓。但,这是真正的发展中的问题,不是死结,是活结。
再比方,一两年前还作为成功典范被推介的东森集团王令麟家族,由于被传得神乎其神,刘嘉偌在出发前特地向《远见》杂志主编杨玛利女士发Email打听联系方式,接到回复后才得知王家由于涉及上千亿台币的股市掏空案,逃亡美国的逃亡美国,被关进大牢的被关进大牢。
在刘嘉偌看来,是体制让越来越少的大陆人收看电视,“越主旋律,越没人看;条条框框越多,越吸引不了创意人”。垄断维系下的平衡局面里,广告商不得已矮子里拔高人,电视台台长、频道道长和制片人们还能指点江山,一旦市场化竞争,80%的产业人口被淘汰也许不是个夸张的数字。
广播台的话,台北比较受欢迎的有中广和飞碟联播网,中区有大千,南区是好事联播网,“大众和中央就不必了”。互联网站中,台湾雅虎和Yam是提及较集中的门户,网络购书多用博客来。
尽管不断下滑,报纸依旧是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影响力媒体,四大集团分别是余建新的《中国时报》、王必成的《联合报》、林荣三的《自由时报》和来自香港壹周刊集团的《苹果日报》。杂志的话,《天下》、《远见》和《商业周刊》在财经分类市场上占据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