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东莞楼市


2007年的10月之前,东莞楼市可以说是在一片叫涨声中高歌前行,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很多区域的楼盘上涨了30%-50%,个别楼盘甚至更高。单价过万的楼盘一个个闪亮登场,不断企高的房价刺激着开发商和购房者的神经,有兴奋,有紧张,也有迷茫。9.27新政可谓一剂猛药,一度疯狂活跃的市场好像来了一个急刹车,变得有价无市,开发商和消费者进入了漫长的心理博弈。东莞的楼市就在这种不死不活中蹒跚前行至年末,期间部分开发商开始以优惠的方式暗降房价,比如送装修、送家电,打折等等。但效果似乎不甚理想,消费者照样不买账,因为在消费者来看这是一个不明朗的市场,他们不晓得房价能跌倒什么地步,但是他们知道目前房价会暂时停止上涨,至少有下降的可能性,所以持币观望,以待时机。一时间看涨派和看跌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拐点论、假摔论粉墨登场,房产市场好不热闹!

2008年,东莞的楼市到底会何去何从?不同的专家学者依据各自的理由得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就目前来说,东莞2008年的市场似乎并不乐观。总体上来讲,我认为应该是,挣扎中前行,调整中发展。先说说一手搂市场。

2007年由于开发商将很多楼盘的开盘计划调整到下半年,所以2007年下半年一手楼新盘不断涌现,然而2007年下半年的市场却超乎寻常的冷清低迷,尤其是扎堆的小户型更是遭遇空前冷遇,即便是个盘推出众多优惠措施,依然销售不甚理想,这就导致2008年有很多积压楼盘待销,再加上2008年的新推楼盘,使得总体供应量十分充足乃至偏高。从理论上讲,2007年也累计了很多的需求,理应在2008年得以释放,但是从整个消费者的心理来讲,2007年底的市场使得消费者的购房行为变的异常谨慎,决不会盲目出手,此外,2008年的投资行为将变得少至又少,因此,2008年的销售对开发商来说存在不小压力,而对于资金不是很充分且前期又是高价拿地的小开发商更是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迫使部分开发商降价套现。

此外万科带头降价将迫使行业内对楼盘价格重新定位,价格竞争成为现实。在房地产市场,万科无疑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标杆,万科的价格成为购房者的一个心里参照,同地段同类型楼盘的价格一旦超过万科的定价,消费者将很难接受。在这里援引焦点网3号的报道说明。

东莞楼市在2月的最后一天突然“雪崩”:由品牌发展商万科旗下的城区主力楼盘万科运河东一号率先上演了“跳水”秀―――该楼楼盘推出一栋96套的“建行东莞分行团购价”单位,在原有基础上7折跳水,最低价4182多元/平方米,毛坯均价5500元/平方米。此价格相对于去年9月23日推出的一批精装修房均价7800元(含每平方米800元装修)比,降幅达20%.

  在万科的示范效应下:光大地产、丰泰城等也分别推出了一批最低价4000多元/平方米起,均价5500元/平方米左右的“特价房”或新组团。

  同比去年这两楼盘10月份的均价降幅也在20%左右。目前甚至有东城区某楼盘推出“现楼3980元起”的震撼价!

  据记者对目前市场的调查,2月底至3月初,东莞楼市中心城区将涌现出一批货量不少于1000套的4000多元/平方米的住宅。这一价格比起去年7月份峰值为6837元/平方米,已经直降了2500多元/平方米,降幅超过30%.而就2月份东莞销售额排在前十名的楼盘均价来看,已经回到了5500元/平方米左右,而这一价格正好与2006年10月前后持平,消费者称:东莞房价开始“雪崩”!

总体上来讲,2008年是一个房地产行业反思的年份,也是行业走向理性健康的关键年,疯狂导致灭亡,健康良性的发展才能使得双方受益。对于东莞的房地产市场更应该是一个稳步发展的基调,因为东莞的经济结构还不足以支撑这个市场超大规模的疯狂发展。

二手房市场。2008年对于东莞的二手房市场来说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年,2007年,众多地产中介在东莞楼市疯狂上涨的刺激下,大举进军东莞市场,似乎一夜之间东莞满街皆是中介店铺,形成了许多的地产中介一条街,部分大的中介甚至在一条街分布两家以上的分店,但是,东莞市场似乎和中介行业开了一个致命的玩笑,在这里并没有上演类似深圳的繁荣,而是在9.27之后市场行情的急转直下,完全依赖市场交易收取佣金的中介公司,因为罕有的交易量而变得举步维艰,关店裁员一时成为中介公司的无奈之举。更有中天、长河、创辉带给行业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手楼市场从来都脱离不了一手楼市场的趋势,因此,一手楼市场的降价必然会打击到二手楼市场的交易,从来就依靠价格优势取胜的二手楼市场若要继续保持优势则势必在价格上做出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东莞的众多二手房拥有者相对分散且数量众多,有相当数量的业主属于换房升级型的,因此没有多大的资金压力,绝不轻易跳水卖房,即便是投资型的业主,也以长线投资为主,完全可以边出租边等行情好转。所以,2008年对于房地产中介行业来说是一个生于死的考验,对于一个中介公司要想很好的能够生存除了在租赁市场上下功夫以外,还要把精力集中在抗跌能力较强的高端楼盘上,或许会找到一些突破,而中低端市场则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市场,机会不大。